小米SU7事故警钟:智能驾驶安全,勿让营销掩盖敬畏之心
近日,一起涉及小米SU7轿车在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3月29日晚,一辆小米SU7标准版车辆在安徽铜陵G0321德上高速上,以116km/h的速度行驶时,意外撞上了中央隔离带的水泥桩,车辆随后起火,导致三人不幸遇难。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开启着智能驾驶辅助功能NOA。
事故发生后一周,小米公司迎来了其十五周年的庆典。雷军通过社交媒体发表声明,表示这只是小米征程的开始,公司将继续努力前行。然而,在庆典的热闹之外,事故调查报告中的一些关键细节,如“系统预警仅2秒”和“AEB功能未触发”,再次将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问题推到了公众视野的中心。
回顾事故,当晚22时44分,小米SU7在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后2秒才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驾驶员随后接管了车辆,尽管进行了减速和转向操作,但最终车辆还是与隔离带的水泥桩发生了碰撞。碰撞前的车速约为97km/h,远远超出了汽车被动安全设计的极限。事实上,在中保研此前对小米SU7进行的碰撞测试中,相关测试的时速仅为64.4km/h,并取得了优秀的评级。
雷军曾在小米SU7上市时强调,该车的AEB功能在时速高达135km/h时仍能成功识别并刹停前方静止的故障车。然而,事故发生后,小米却解释称,小米SU7标准版的AEB功能与行业同配置的功能类似,目前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这一解释实际上揭示了AEB功能在障碍物识别上的局限性。
小米SU7采用的入门级纯视觉智驾方案,主要依赖摄像头进行障碍物识别。在远距离和低光环境下,摄像头的识别误差会显著增加,导致系统容易误判。此次事故中,车辆在施工路段误将锥桶识别为可忽略的障碍物,未能及时刹车,从而酿成了悲剧。这也暴露了当前智能驾驶系统在边缘场景覆盖上的不足。
相对而言,搭载激光雷达的智驾系统具有更高的感知能力,识别距离也更远。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曾指出,激光雷达在无光线的情况下可以看到200米,而摄像头在深夜的识别距离仅有100米左右。如果小米SU7配备了激光雷达,或许能够提前发现道路改向,避免事故的发生。
人机交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事故中,从系统发出警告到驾驶员接管车辆,仅有2秒的时间,远低于人类平均生理反应所需的时间。根据相关研究,大多数自动驾驶事故发生在系统提示后的2秒内,而驾驶员平均需要2.3秒才能完成有效接管。在高速公路上,这个时间还会延长至2.6秒。这进一步加剧了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隐患。
电池防护技术的不足也是智能驾驶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小米汽车声称其电池采用了14层防护措施,但在这次极端碰撞事故中,产品的热失控防护能力仍然存疑。现有的安全设计可能不足以保护车内人员免受二次伤害,这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性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驾驶员对智能驾驶系统的过度信任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依赖智驾技术来减轻驾驶负担,但这种过度的信任往往导致所谓的“自动化陷阱”。驾驶员在高速行驶时开启NOA系统,并因分心未能及时接管车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实上,L2级辅助驾驶系统的设计初衷是为驾驶员提供部分驾驶任务的支持,而不是替代驾驶员的角色。如果驾驶员未能保持警觉并及时接管车辆,即使是最轻微的错误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消费者在使用智能驾驶技术时,应充分了解其真实能力和局限性,避免盲目信任。
同时,车企在推广智能驾驶技术时,也应更加注重警示潜在的风险,而不是仅仅展示产品的先进性和便捷性。只有消费者和企业共同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有效避免因技术冗余不足或场景覆盖不全而导致的安全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