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的冰与火之歌:高歌、欠薪与撤退

2025-04-0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5年3月31日,广西南宁民歌湖畔的“三月三”歌圩节上演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身着壮锦马甲的宇树人形机器人与街舞少年共跳“科目三”,AI人形机器人“刘三姐”与“广西歌王”即兴对歌,歌词中甚至夹杂着Rap元素。这场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吸引了数万游客驻足,社交媒体上“AI刘三姐”话题阅读量突破了3亿次。

丨大楼前达闼的标识 丨图源上游新闻

也是在这一天,上海闵行区一栋空置的办公楼里,达闼机器人的展厅大门紧锁,董事长办公室被房产中介挂牌招租。这家曾估值200亿元的独角兽企业,正深陷欠薪、裁员、司法纠纷的泥潭,数百名员工长达一年的讨薪未果,3530万元执行标的悬而未决。

而在同日的北京,朱啸虎现身中关村论坛年会“AI未来论坛”,虽只字未提具身智能,但他几日前抛出的“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不清晰”“近期在退出一些具身智能项目”等观点引发的讨论依然在持续。

这种略显魔幻现实主义的对比,似一面多棱镜,成了近期人形机器人争议的最佳注脚。

️技术理想和市场现实的撕扯

丨广西三月三,AI刘三姐与“广西歌王”即兴对歌

展开全文

在广西三月三的舞台上,宇树机器人展示了人形机器人技术落地的另一种可能。通过将壮族山歌的韵律数据化解析,结合动作捕捉技术,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对唱互动,还能即兴生成歌词。这种“文化+科技”的模式,直接带动了智能壮锦工艺品等周边产品的销量增长,部分文创品牌单日销售额突破百万元。

技术团队透露,宇树在此次活动中采用了轻量化策略:机器人关节数控制在40个以内,核心部件国产化率提升至75%,单台成本降至8万元以下。相比达闼GingerXR机型20万元的售价,宇树通过场景限定和功能聚焦,实现了商业化闭环。

丨达闼机器人上海区大楼一楼大堂 丨图源上游新闻

达闼的危机,本质上是技术路径与商业逻辑的失衡。其引以为傲的“云端大脑+5G网络”架构,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致命缺陷:单台机器人需部署58个柔性关节,成本占比超60%;5G网络延迟导致医疗场景下机械臂操作误差率达0.3%,远超行业安全标准。更关键的是,其商业模式过度依赖政府试点工程,2024年交付的300余台机器人中,87%为政府采购,但单台运维成本高达售价的30%,形成“交付即亏损”的恶性循环。

资本市场的急转直下加速了危机爆发。2023年港股IPO失败后,达闼Pre-IPO轮估值从180亿元腰斩至80亿元,机构投资者集体撤资。创始人黄晓庆虽紧急启动战略收缩,砍掉12个分支机构,但此时公司现金流仅够支撑3个月运营。

丨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资料图

而就在达闼危机被媒体曝光前夕,金沙江创投朱啸虎直言“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不清晰”“客户只是想象出来的”,并表示““近期在退出一些具身智能项目”。此言一出,创投圈立刻炸锅。经纬张颖回怼:时间拉长,这赛道必出大公司;创业者更是火力全开,比如众CEO赵同阳就怒斥朱啸虎只配投快餐项目;星海图发公告,暗戳戳“打脸”金沙江半年即退出的短视操作。

这场争论暴露出行业的两极态度——一方是理想主义的坚定拥抱,另一方是实用主义的紧急撤退,显示了人形机器人正从科技玩具向生产力工具的艰难过渡。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一份研报显示,中国人形机器人投融资热度在2025年之后便一路攀升,到2023年,人形机器人相关投融资数量为30件,金额达5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倍、153.5%。2024年前10个月,投融资数仍继续增长至33件。

而同时,数据也显示,2024年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事件同比下降42%,早期项目估值中位数从2023年的15亿元骤降至5亿元。资本退潮的直接诱因是:商业化进展迟缓。行业平均投资回收期从预期的5年延长至8-10年,且90%的企业未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型。

但危机中也有一丝光亮。比如,松霖科技与达闼的战略合作透露出新动向:前者将注资2亿元,换取达闼云端操作系统技术授权,用于开发家用清洁机器人。这或许预示着行业正从“全栈自研”到“技术模块化输出”的策略转向。

️人形机器人的前路

翼言倾向于认为,人形机器人有前景,是长坡厚雪的赛道。但是,在产业成熟之前,如何避免倒在黎明之前,企业依然面临多重挑战。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成功案例均指向细分场景突破。比如,宇树聚焦文旅展演,其机器人租赁业务已覆盖全国23个5A景区;优必选深耕教育和工业场景,Walker S首次批量进入东风柳汽生产线,完成焊接、质检等18道工序,将人工成本降低37%;而特斯拉Optimus也已经在自己工厂“打工”。数据显示,限定场景下的人形机器人投资回报率(ROI)可达通用型产品的3倍以上。广西三月三的实践证明,将技术深度绑定地域文化IP,能快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场景之外,人形机器人行业也正在经历“成本悬崖”考验。2024年,柔性关节均价已从2万元/个降至8000元/个,国产谐波减速器精度提升至98弧分。宇树通过采用模块化关节设计,将单台制造成本压缩35%。GGII(高工产业研究院)预测,若2026年人形机器人均价降至5万元以内,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的渗透率有望达3.5%,而C端市场普及进程可能加速。

此外,以达闼的危机与宇树、优必选对比,我们也可发现,单打独斗风险更大,共建行业联盟或为更优选。比如,优必选联合比亚迪建立机器人生产线,宇树与腾讯AI Lab共建动作数据库,这种“硬件厂商+场景方+算法平台”的生态联盟模式,可快速验证落地场景,分摊一定的研发费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风险。

️结 语

丨摘自《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泰尔系统实验室

中国信通院在2024年底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区分了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三个阶段,现在依然处于相当早期的阶段。

当前市场上的人形机器人,其智能性、功能性都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行业也正处于“死亡谷”穿越期。广西民歌湖畔的科技狂欢,显示文化赋能可以打开市场切口;达闼的危机则警示,没有商业闭环的技术终将沦为资本泡沫;而朱啸虎们的撤退,实质是更务实的投资策略。

若干年后,回望2025年春天的这场喧闹,或许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插曲。

人形机器人的故事,才刚刚写到序章。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