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能写稿、翻译、抠像:记者为何仍是两会现场的"不可替代"?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新闻生产链条,为2025全国两会报道注入高效、精准与创新的动能。然而,技术革新并未消解新闻的核心价值。“坚守新闻本质”更显关键。一方面,AI运用需遵循新闻伦理约束,捍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另一方面,新闻从业者需警惕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始终将人的判断、温度与责任感置于首位。
️一、效率提升:从信息采集到内容生成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智能采编实现了全流程覆盖。采访中本刊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外国记者都使用了AI工具辅助报道,转录、翻译功能是标配,DeepSeek、ChatGpt等也被普遍用来探索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内容,丰富和拓展报道的形式和深度。
在全国两会现场,中阿卫视记者毕诺兴奋地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他的“跑会神器”:一款名为Meizu StarV Air 2的眼镜,“它由中国的AI技术驱动,不仅可以实时翻译中文内容,直接显示在用户视野中,还具备许多其他功能,如导航等。我向许多外国同行展示了这款眼镜,反馈非常积极。许多人对这项技术印象深刻,表示希望购买使用”。
国内媒体广泛运用AI技术创新丰富报道的内容形式。湖南日报推出AI创意视频《“声”临其“镜”!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里的湖湘图景》,H5作品《两会Seek,提交你的幸福小“议案”》等。河南广播电视台推出《大象看热点》,用AI实时抠像,实现记者“隔空取物”。江西日报依托新接入的DeepSeek智能平台,打造《china说China 中国2024成绩单来了》等作品,以AI生成内容、虚拟现实等技术增强用户沉浸感。甘肃广播电视总台采用AI生成图文一镜到底的形式,推出AIGC+XR全国两会“融”观察系列报道,数据丰富、画面吸睛、科技感强。
□ 湖南日报H5作品《两会Seek,提交你的幸福小“议案”》截图
️二、人机协同:不可替代的人文温度
尽管AI表现亮眼,但当被问到“你认为AI可能取代记者吗”,中外记者的回答完全一致:AI可以辅助记者工作,但它代替不了记者的人文观察和有温度的思考。
利比里亚《新黎明报》记者林肯·G·彼得斯(Lincoln G.Peters)说:“记者在两会现场的互动是不可替代的,AI无法捕捉政策讨论中的细微情感和肢体语言。”
北马其顿《新马其顿报》主编米尔科·日夫科维奇(Milko Zhivkovikj)认为,AI无法真实地将个人洞察力和人性化的视角带入报道中,而这正是记者报道的核心。
斯洛文尼亚《劳动报》专栏记者莫伊察·皮塞克(Mojca Pisek)表示,两会报道(或任何事件报道)的很多方面都无法被AI取代。记者不仅要报道数字、数据和声明,还要具备背景理解、分析洞察力和良好的叙事能力。这些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高质量的、让读者有代入感的阅读体验。
中阿卫视的毕诺也认为,AI无法替代记者所带来的细腻理解和人类洞察力。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两会期间,有一些富有文化和情感意义的时刻,比如代表委员身着民族传统服装进入会场,或者所有人起立一起高唱国歌。这些瞬间充满了情感和象征意义,他们脸上的骄傲和庄重,以及那种团结的氛围,都是AI无法理解和表达的。作为记者,我能够感知并将这些瞬间传达给观众,使之引起共鸣。正是这些元素才让报道真正有意义,反映了人类的经验与情感。”
湖南日报记者唐婷引用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副主席麦家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个观点:“DeepSeek可以超越95%的写作者。但写作的意义,就在于那1%。”唐婷认为,新闻的核心价值不在于爆炸式的资讯,而在于对真相的探寻、公共话语的构建。未来更应该探索的是人机协作模式。
河南广播电视台记者邱亚斐直言:“我觉得AI取代不了记者,尤其取代不了有观点的记者,取代不了喜欢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记者,取代不了有新闻理想的记者,因为大数据有速度没温度、有智商没情商、有硅芯没初心。”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许予朋认为,两会报道现场性很强,很多有意思的内容正是出自记者和受访者的现场碰撞,无法做到标准化。目前的AI技术还复制不了这种现场感。
甘肃电视台记者张钰泰表示:AI想要取代记者还为时过早,媒体工作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记者不断学习、思考、交流,碰撞出作品的火花。而创造性是AI的短板,生成的内容“互联网”痕迹明显,且真假难辨,从真实性来讲,它就很难取代记者的工作。
新华社记者熊争艳也认为,记者的人文关怀、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信任,AI无法取代。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仿真”是AI的“天性”,所以,AI时代记者更要坚持抵达现场调查研究,在新闻采集的源头捍卫“真”,在生产传播全链条上警惕防范“假”,当好信息的看门人。
总之,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对宏观政策的深度解读,对时代脉动的敏锐感知,对文明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始终依赖记者的专业判断与人文关怀。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4期
原标题:《AI赋能两会报道:在技术浪潮中坚守新闻本质》
新媒体编辑:梁益畅 马瑞(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