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按摩,年轻人的又一场“没苦硬吃”
这场搭上AI风头的按摩,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放松意义。
作者|小遥
编辑|原野
01 本末倒置
对于任何一项新兴技术而言,进入消费场景都是重要节点。就像果树上挂出的青果,这意味着它离成熟又近了一步。
所以,当我在某本地生活平台搜索肩颈按摩,发现公司附近有“AI机器人按摩”时,并没有太多意外。宇树机器人都可以在春晚甩手帕了,在更多的应用场景见到机器人,也属于正常。
难得的是,它价格并不贵。45分钟时长,可选择肩部、腰部和腹部,原价499元,券后不到60块钱。
按照预约的时间,我赶到了按摩店楼下。入口不算好找,位于北京东三环的商圈与居民区之间,没有门脸,只是长得一模一样的高楼中贴着商标的一户。
推开门之后,因科幻电影产生的洁白、安静、充满科技感的AI滤镜瞬间破碎,迎接我的是铺满床的“客厅”,以及坐或躺在上面,热闹聊着天的4、5位老年人。我进门后,两个穿着黑色工服的人叫着“姐”围了上来。种种元素,都让我产生了一种过年串门的感觉。
我很快被领进一个房间,里面有一张床、一台白色机器——它就是广告中的AI按摩机器人,但我更愿意称之为,一台有底座的机械臂。
图源:作者供图
但启动它似乎并不容易。工作人员用了20分钟才扫码成功。中途她一度提议换成同等价格的人工按摩。这让我对之前询问这个机器人按摩是否很受欢迎时,得到的“每天都有人用”的回答产生了怀疑。
按照工作人员的指令,我脱掉上衣,把肚子放在一个金属垫板上,按摩开始了。
第一个“开背”环节是由人类完成的,即涂抹精油、进行初步放松。机器人随后上岗,用加热过的探头来回推压我后背皮肤,很明显,因为探头形态光滑,它无法完成抓捏一类基本的按摩动作。尽管它始终播放着流水、古琴声等纯音乐,存在感更强的,依然是机械运动时发出的嗡嗡声。
图源:作者供图
机器人还不时提醒我们,可以语音控制它的温度和力度。期间,工作人员一直在配合机器人的节奏,每隔几分钟便往我背上补充精油,并告诉我,有任何不适随时说。
但我的紧张并未因此缓解。在这个本该是无比放松的养生项目里,我要么在担心:万一机器人力度调节出现故障,用力过猛,我会不会瘫痪?要么在纠结:如果把力度调小,按摩是不是就没效果了?
来不及做出决定,我的腹部就开始因为精神高度紧张出现了刺痛感。到了后半段,身体不适越来越多,比如后背发凉,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机器人本身没有温度,即使探头是温热的,但它的面积有限,没有被它“扫”到的地方,相当于被晾着了。
45分钟过去,工作人员帮我擦去背上的精油、递上衣服。
“您刚才睡着了吧”,她大概是想展示事先向我承诺的“很舒服”是真的。然而,我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事实上,我不仅没有在按摩过程中感觉放松和享受,结束后也顾不上检验颈椎问题有没有得到改善,内心只有一种逃过一劫的庆幸。
在我看来,这场搭上AI风头的按摩,失去了它最本质的放松意义。
临走时我问工作人员,店里的老年客户平常会用机器人按摩吗,她给出的回答是:机器人的使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心脏不好不能用。
看起来,它更像是一个吸引年轻人消费的引流产品。
02 转化
消费完成后,平台给我推荐了不少应用机器人服务人体的项目,除了按摩,还有洗头、艾灸、拉筋、疏通经络等。
我确定自己不会再去尝试其中任何一个,因为它们存在着一个共同点:机器人接触到的都是人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头、腰腹、脊椎,且评论区中已经有人在用机器人洗头时出现了头发与机器缠绕在一起的情况,而我显然不希望再花钱经历一次提心吊胆。
相比之下,按摩店小姐姐的努力方向更靠谱:AI只是工具,她更想把我转化成为店里的常规顾客。
再把时针拨回到那个下午。
我从床上起身后,她问我:“您是住在这附近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向我推荐了一个原价两千多,现价999元的套餐,并提出可以先免费体验仪器,一个用来检查身体,一个用来保养腿部。
我试图询问机器运作原理,只得到了一些语焉不详的答复,以及反复出现的“对身体特别好”。体验环节安排在另一个房间,体检的仪器看起来像是两台电脑拼在一起,一位穿白大褂的中年男子在其中一边操作。我需要摘下金属物件、脱下鞋袜、把手和脚放在指定的四块金属区域,再报上自己的姓名、电话、年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便可以开始体检。
整个过程只有3分钟。继续等待5分钟,我的体检结果已经出来了。
这是一份了不起的报告,从中医西医两方面解读了我的身体状态,涉及多个器官跟系统,堪称全面。白大褂男子进行了解读,中医部分,他侃侃而谈,西医部分则明显带过,更像是超市货架上买一赠一的那一瓶临期酸奶。
期间,他还疑似重现了经典剧集《马大帅》中“打听式教学”的封神桥段:
当我看到自己肺部的某项指标远低于正常值,询问原因,他反问我,“你自己觉得是因为什么?”听到我“可能是受疫情影响”的回答后,他表示出肯定。
那份报告的结尾是健康建议。除了老生常谈的清淡饮食、不要熬夜、适量运动,还专门提到吃保健品和做按摩。结合它,白大褂重点介绍了仪器,称它通过激活人体活细胞给身体做检查,之前只有宇航员能用到。
第二个体验项目是腿部保养,操作相当简单:我只需要坐在椅子上,将小腿放入仪器即可。
仪器启动之后,工作人员用手机为我播放了两个解释仪器原理的视频,算是对我之前问题的解答,随后又生硬地背起介绍词。我始终配合着她,觉得自己像一个正在进行鼓励式教学的老师。
30分钟后,体验结束,她询问我是否要购买这个套餐,由于两个仪器都给人智商税的感觉——所谓腿部保养不过是红外线加热,我婉拒了。
她又提出让我体验店内的热门项目:改善睡眠的负氧离子。出于好奇,我又接受了。事实证明,热门一定有它的道理,这的确是四个仪器中最有效的,平躺在床上,感受气流和电流从面部、上身涌动,麻酥酥的感觉的确很催眠。
至此,我几乎将目光所及的所有仪器都体验了一遍,店里的客人也被我熬走了三波。
体验过程中,我始终能听到其他工作人员与客户聊天的声音,根据这些聊天可以推测出,店内的主要客户是老年人,他们每天都来,与每位工作人员都十分熟络,后者不仅对他们的身体状况、日常活动了如指掌,还对他们的家人、一起打麻将的玩伴有所了解,能够据此进行问候。
这让我想起以前新闻报道过的事情,养生馆通过情感推销,让退休老人买十几万的养生床。果然,销售的底层逻辑永远是人性。
在精通人性的销售面前,算法有时候就显得过于愚笨。
结束这场体验后,平台马上向我推荐了一个类似的套餐——998元体验15次可以调节血压、血糖的哈工大机器人,20瓶冰川水和17天量的调节血压药片。这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在平台上的画像变成了什么样子。
03 热点
“统治”老年人的两个行业:养生、短视频,神奇地具备一个共同点:积极拥抱热点。
在对机器人的接受程度上,长辈们似乎比作为00后的我更加开放。就拿我肯定不会再复购的项目——机器人按摩来说,它已经在养生行业遍地开花。
在主流本地生活平台搜索“机器人按摩”,你会发现,从各大连锁康养机构到个人经营的按摩店,都推出了人工智能相关的项目,其中甚至应用到推理大模型,这些项目的销量在店内排名十分靠前。
对应的是,理疗机器人赛道十分火热:遨博智能等协作机器人企业、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和德壹医疗等医疗科技企业,都在近两年推出了理疗机器人产品,其中多家企业相关产品在2024年的出货量达到千台级别。连锁养生品牌“秀域”在2022年与遨博智能签订了三年交付万台理疗机器人的订单。作为参考,目前,艾灸机器人一台的市场零售价在5万元以下,按摩机器人的单台零售价在10万~15万之间。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3年~2026年,中国康复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由20.4亿元增长至79.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57.5%。
尽管AI机器人在我的体验中没有发挥什么正向作用,但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以AI为代表的科技力量,正在成为很多企业转型升级的抓手。
因为它能带来更高的产业附加值。
一方面,人工的手法、技艺相对简单且固定,导致服务价格很难大幅上涨,而科技发展快、溢价高的特点,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如果仪器来自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大公司,对价格的提升效果更佳;另一方面,应用科技更有利于形成服务的差异化,带来竞争力。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按摩足疗行业白皮书》,按摩足疗行业的市场规模连续三年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到7000亿元,商户数量急剧增加,与此同时,TOP10品牌订单占比却始终保持在8.5%左右,且其客单价因消费降级、竞争加剧等因素从400元左右下降至不到300元,也就是说,该行业并未形成较强的品牌效应。
图:《2024按摩足疗行业白皮书》
过去几年,行业内几家规模较大的连锁品牌都在以科技化为转型方向。秀域、益盛堂、六君健康等,都不同程度地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发力。其中,秀域已经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团队推出了两款人工智能理疗机器人,六君健康针对中老年亚健康调理的子品牌“初存”,也与深圳绿航星际太空科技研究院展开合作,共同研发了“摩穗康”系列航天康养设备。
至于这些产品是否存在品牌宣传的功效,以及有效程度,依然存在争议。不少消费者质疑这些AI仪器的资质和宣传是否存在夸大,还有人在接受调理后去医院检查,结果显示身体状况并未好转。毕竟,类似的套路层出不穷。2024年10月央视播出的《财经调查》显示,号称躺进去、开启电源便能治病养生的能量舱,实际上只是桑拿舱,相关科技养生管理中心主要用它来吸引顾客,从而发展加盟商。如今,一些品牌只是把关键词从虚无缥缈的“能量”,更换成更时髦的AI。
反正,套路都是相同的:主打一个心诚则灵,信则有,不信则无。
头图来源|AI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