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工业机器人产业应用加速:渗透率仍较低,核心瓶颈待破
“今年1~2月,我们在全球几个销售区域的机器人订单增长明显,部分地区同比(去年1至2月)增长超过100%。”3月中旬,汇川技术(300124.SZ)(下称:汇川)机器人产品线总裁陈贵顺在公司总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布局全球多个销售区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今年以来,随着国内大模型的发展以及制造业持续出海,汇川的海外机器人订单增长迅猛。在接受完采访的次日一大早,陈贵顺又马不停蹄地飞往国外,准备带团队与海外客户进行深入交流合作。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移动操作机器人科技企业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优艾智合)也频频收到客户开发可工业化应用的人形机器人需求。
“宇树破圈之后,最近市场对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以及资本圈的追捧,其实影响到了公司很多终端客户的应用方案。”谈及为何涉足人形机器人领域,优艾智合联合创始人兼CTO边旭表示,公司的很多客户希望做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应用中的创新,包括工厂生产以及巡检工作中的应用,“我们也是为了符合客户需要,开始做人形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多位受访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国产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大面积应用,已涉及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制造以及光伏等行业。
数字经济时代下,工业机器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一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与数字化转型水平,进而影响其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从机器人产业的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市场遥遥领先。不过,基于制造成本以及可靠性等因素影响,机器人在制造业领域的渗透率仍有待提升。与此同时,核心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仍是制约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所在。
️应用加速
在汇川深圳总部的一楼展厅机器人专区内,首先跃入第一财经记者眼帘的是汇川新一代负载35kg的IR-R35系列六关节机器人,它移动迅速,装配精准,“这款机器人较上一代产品运动效率提升20%以上,同时震动大幅降低,核心零部件(减速机除外)完全由汇川自主研发生产,并由内部进行组装。”指着面前的这款全新的6关节机器人,陈贵顺告诉记者,工业机器人是强应用场景的装备,需要根据应用工艺进行编程调试,AI大模型的爆发,进一步解决了企业在机器人应用中的难题,它能帮助降低编程调试的难度,结合仿真技术可以为机器人轨迹规划等高难度应用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工业制造领域的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涌现了一批专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与驱动技术的企业,汇川即是其中代表,长期服务于B端工业生产企业客户。
在工业自动化范畴内,近年来,面对设备自动化、产线自动化以及车间自动化等多产品或差异化解决方案的需求,汇川提供一系列综合性的服务,将PLC、驱动、工业机器人、精密机械等多种产品进行打包,并结合行业KnowHow,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基础需求。
工业机器人本身就与自动化生产密不可分。这几年,汇川也加速布局和完善工业机器人产品系列,从SCARA机器人向六关节机器人延伸。
财报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汇川的通用自动化(含工业机器人)业务实现销售收入约109亿元,同比增长约4%,在整体市场需求低迷的形势下,仍保持增长。
今年以来,AI大模型的持续爆发,许多工业生产企业也加速自动化。
陈贵顺表示,目前明显感觉到的变化是,随着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持续应用,“原来没主动布局的产业及场景,现在也开始在尝试用机器人替代人工。”
陈贵顺告诉第一财经,过去一些在中国扎根多年的跨国企业,随着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逐渐成熟,他们也很主动地在寻找机器人产品以实现人工替代。
“一方面这些企业受迫于用工困难,特别是有些岗位并不受新一代年轻人欢迎;另一方面是受困于成本压力的上升。一些传统产业,已经达到了机器人替代人工的效率‘临界点’,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之后,可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质量保障、成本降低。”陈贵顺说。
近期机器人订单的持续增长,也使得汇川调整了备货模式。陈贵顺表示,从目前的排产情况来看,公司机器人订单生产已经满负荷,生产排期至4月份。
“目前,公司的工业人形机器人已经在车厂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实训,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收到车厂超过500台的意向订单。”日前,机器人头部企业优必选(09880.HK)方面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去年以来,优艾智合基于工业场景的积淀,再加码具身智能赛道。2025年3月29日,优艾智合宣布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创立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首次对外公布团队打造的人形机器人矩阵,并亮相其中一款轮式人形机器人——巡霄。
据了解,此次优艾智合研究院公布的人形机器人系列包含7款产品,根据应用场景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机器人定位,涵盖双足、轮式、四足、履带式等形态。其中,“巡霄”针对大面积复杂室内场景,拥有长续航和高灵活性的特点,基于优艾智合在半导体和能源领域的场景积淀,计划应用于半导体制造Sub-FAB运维及能源行业配电间操作等领域。
“我们目前主推的场景就是在火电站、变电站的配电间巡检,过往这里需要人为巡检和日常记录,现在有了人形机器人,可以代替人工的操作,包括点按钮、旋转按钮、确认状态,做一些类人性的复杂操作等。”边旭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渗透率不足10%
熟悉机器人圈的人士应该知道,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存在“四大家族”,分别是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瑞士ABB及德国库卡。“四大家族”各有所长,ABB的核心领域在控制系统,KUKA在于系统集成应用与本体制造,发那科在于数控系统,安川在于伺服电机与运动控制器领域。
美的集团2016年左右开始收购德国库卡后,便进入工业机器人领域,并纳入公司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在政策频发加持下,国产机器人企业,近十年来也得到迅猛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市场。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12月,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55.6万台(套),累计增长14.2%。据广东省机器人协会近期发布的《2024年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24年广东全省工业机器人产量达24万台,连续5年居全国第一,增长31.2%,占全国的40%以上。
“经过超过10年的政策推动,国产机器人产业已经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很多的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深圳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谭维佳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谭维佳表示,未来机器人的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对产业链的要求会比较高,“过往机器人产品主要同3C、新能源汽车产业进行供应链配套,而现在的技术研发能力正逐渐向机器人产业进行释放和转移。”
据谭维佳介绍,深圳在机器人产业链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上游的核心部件和配件以及制造能力较为健全,产业链涵盖了机电控制以及AI相关的模组和垂直产业链。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部件包含了减速机、电机以及伺服控制相关的系统,我们国家在去年已经实现了工业机器人的自主化率超过了50%,核心部件主要来源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基本上实现了能够国产自主供给。”谭维佳说。
尽管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率较高,但占比制造业的渗透率仍较低。“从统计的数据看,机器人占整个制造业的渗透率仍然不足10%,另外的90%就要依赖于人工。”谭维佳表示。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影响工业机器人渗透率因素还是在于实际的落地应用环节。以今年以来一路爆火的人形机器人为例,市场投资人也提出了不同的声音。
最近,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退圈”言论,也给人形机器人热潮泼了一盆冷水,直接在人形机器人圈引起热议。
边旭觉得,人形机器人现在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应用阶段,“现在看到很多人形机器人都在短视频里面‘翻跟头、跳舞’,其实这些技能本身在工业里面没有太大意义。”
“工业生产追求的是技能和执行力的泛化能力,但是现在大多数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其实在这块技术上没有展现出来。当投资人发现机器人只能‘翻跟头’或者做各种表演,但在工业化应用落地方面,却始终看不到它的应用场景,所以投资降温了,这也是一个市场变得理性的必然结果。”边旭称。
“现在做人形机器人门槛并不高,开展的方案也很多,做人形机器人的企业确实还没有应用场景出现,所以从投资回报来讲,很难。”边旭坦言,现在人形机器人其实还没有走上工业化的工作岗位,目前更多的应用场景还是在表演以及展示等场景的应用阶段,“距离进入到家庭或工厂,我觉得还有2到3年的时间。”
“我们的开发的起点是从场景和实际问题出发,且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实会加速公司机器人产品的进化。”边旭说,过往,优艾智合的机器人产品做了大量的工业物流和巡检的工作,即复合机器人产品,“移动机器人+机械臂”的形态,它本身其实具有“类人形”的特点。
“我们在具身大模型方面有创新,采用多模态通用基座大模型+‘一脑多态’端侧具身模型的混合架构,并完成场景应用初步验证。”边旭称,这套架构其实更兼顾了大模型的推理能力,同时也保证了控制的实时性、精确性。
️产业仍待培育
在机器人产业受到各方高度关注的同时,近期各地政府也对机器人企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希望快速“筑巢引凤”。
“今年以来,我们应广东各地的邀请,已带了几波机器人企业家组成的考察团前往商谈落地合作事宜。”3月19日,广东省机器人协会执行会长任玉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不过协会只是搭建平台,各地是否真正能拿出优惠政策吸引到优质企业落地,仍有待观察。
2月28日,广东省机器人协会组织业内专家展开了一场“具身智能研讨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实验室主任、广东省科学院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陈小平在研讨会上表示,“如果我们脱离产业去空泛地谈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样的研究我觉得走不远,从技术层面而言,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须要结合产业的需求才能进一步发展。”
多位受访人士告诉第一财经,目前尽管国内机器人产业正在大踏步发展,但核心“大闹”的技术发展更迭,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仍是制约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因素。
“人形机器人现在属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期,市场应用的萌芽期,还没有初级的工业化应用出现,并且技术也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地步。”一家头部机器人企业高管柳甄以人形机器人发展为例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柳甄表示,在垂直细分行业里面,大家往往考虑的是设备的专用,人形机器人可能放在所有的行业里面都行,但是放在某个垂直领域并不够专精。
在柳甄看来,工业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并不在硬件上,而是在‘大脑’上。
“我理解并不在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本体,还是在于它的这个‘大脑’,即大模型的架构上。”柳甄称,谁能把这套架构做得通用、泛化,并能进入工厂,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并且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和可靠性,这才是未来能占据人形机器人推广发展应用的关键。
“所以我们去做人形机器人的时候,再叠加过往巡检工作场景应用数据,并且结合现在的DeepSeek等大模型,包括强化学习的算法,如此可以提升我们现有机器人的操作智能化水平。”边旭称,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其实会加速公司机器人产品的进化。
在谭维佳看来,对任何一个快速发展的产业而言,人才都是制约发展的瓶颈,“机器人本身就是一个跨学科,且需要多学科人才融合的产业。与此同时,机器人又是一个应用型的学科,它应用到千行百业的过程之中,都需要千行百业的人能够吸纳使用机器人,特别是现在产业处于数据驱动、模型驱动的智能化转型阶段,需要各行各业共建自己的智慧,让智能机器人在他们所在的领域里面得到很好的应用。”
据谭维佳了解,目前,全国开设机器人相关专业的高校达300个左右,每年培养的学生其实远远达不到产业所需要的,与此同时,计算机相关的一些新兴的学科,包括机器人相关产业链的人才,也可以进入到机器人领域里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