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今天分享的是:公共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程
报告共计:73页
辽宁省地方标准《公共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系统技术规程》(DB21/T 4070-2024)旨在规范公共建筑能耗与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推动建筑节能监管体系的科学发展。该规程适用于辽宁省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建筑,覆盖设计、施工、调试、检测、验收及运维全流程,强调系统性、规范性和数据准确性。
核心内容概述
1. 系统构成与功能
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传输和数据中心三部分构成。数据采集涵盖建筑基本信息、分类能耗(电、水、燃气、可再生能源等)及环境参数(温湿度、二氧化碳、PM2.5等),通过自动计量装置与人工采集结合实现。数据传输采用有线(总线、以太网)与无线(NB-IoT、GPRS)混合模式,确保数据实时稳定上传至省市级数据中心。数据中心负责数据存储、分析及可视化,支持能耗指标计算(如标准煤折算、碳排放强度)及异常报警功能。
2. 设计与施工要求
系统设计需结合建筑功能特点,满足网络安全二级要求,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计量装置与通信协议(如Modbus、DL/T645)。施工阶段强调同步建设原则,要求新建建筑与配电系统协同设计,既有建筑充分利用既有设备。安装过程需遵循安全规范,隐蔽工程需验收合格,确保设备可靠运行。
3. 监测分类与分项
能耗数据按电、水、燃气等分类,进一步细分照明插座、供暖空调、动力等分项。环境监测覆盖室内外温湿度、空气质量及照度等参数,重点场所需增加甲醛、TVOC等指标。数据编码采用16位层级结构,包含行政区划、建筑类别、能耗分类及分项等信息,确保数据统一管理与跨平台兼容。
4. 调试、验收与运维
系统调试包含设备联调、数据校验及通信测试,确保数据一致性。验收分为分项工程与竣工验收,需提交完整技术文档并通过第三方检测。运维阶段要求建立技术档案,定期校准设备,保障数据连续性,故障响应时间不超过24小时。数据中心需实施备份策略,保存至少5年历史数据。
技术亮点
- 能耗分析深化:提出单位面积能耗、人均能耗等10余项指标,支持空调系统能效比等无量纲参数计算,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
- 环境监测扩展:强化室内外环境品质监测,明确传感器选型标准与布点密度,提升建筑健康性能评估能力。
- 安全与可靠性:采用MD5身份认证、AES加密技术保障数据传输安全,冗余网络设计避免单点故障,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展开全文该规程通过标准化建设,为辽宁省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与运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