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卫东:以“技数碳”为抓手培育和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

2025-03-0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工人的现代化。”3月6日,全国人大代表、天津港集团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副队长成卫东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说,️他建议以“技数碳”为抓手培育和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助力京津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示范区。

成卫东

️被称为“拖车王”的成卫东手中有个机器人模型——津港轮36,它是天津港“第二代津港智能拖轮”。去年“津港轮36”成功完成了两次实船测试,验证了“自主伴航”概念的可行性,实现了拖轮智能航行技术从“0”到“1”的突破。

从2023年带来的天津港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到2024年的全球首台氢电混合动力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再到今年的第二代津港智能拖轮……成卫东连续三年上会,每次带的“拍档”模型都是前一次的升级版。几年间,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在天津港稳定运行,成卫东也见证了我国港口技术的进步、体系的完善以及效率提升等新质生产力的综合发展。

27年前,当成卫东从水运技校毕业、进入天津港第一港埠拖头队(拉货的牵引车司机班)工作时,做梦也想不到,他这样一名普通的司机,会成为从事人工智能应用的现代化产业工人。

“这得益于天津港集团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枢纽港口为目标,启动了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了以数字化转型为核心的智慧港口建设和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港口建设,简称‘技数碳’。”成卫东说。

展开全文

️作为京津冀的“海上门户”,天津港高质量发展成就卓著。

“港口行业的转型升级,必然要求产业工人随之转型升级,特别是科技创新成果在管理场景的应用。”成卫东说。2024年,成卫东带领团队成员从业务需求入手,完成技术创新15项,打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个问题堵点,进一步提升了港口机械设备使用效能,优化了现场操作的工艺流程,助力港口生产再创新纪录。

作为天津港第一家码头单位,成卫东所在的第一港埠有限公司拖头队除了完成好生产任务外,还在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工作中全面提升、加速转型。

️去年底,首台由徐州重工制造的新能源纯电动牵引车到港试用,拖头队迎来更智慧、更绿色的国产“拍档”。新“拍档”的到来,让队员们既兴奋又紧张。兴奋是因为它环保又智慧,紧张是冬季气温低时,它可能存在电池续航里程不足问题,成卫东带领团队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拖板上加装额外的电池组,在牵引车拖挂拖板拉货的过程中,给牵引车充电,同时也能给拖板提供电能,“这就让在拖板上加装摄像头、雷达感应系统等等技术变成了可能,从而实现拖板自动供应电源的智能化。”成卫东说,工作大环境变了,“司机班”自然变成了“创新班”。

天津港集团创新研发港口行业大模型PortGPT,成卫东报考“人工智能训练师”培训班,几个月后,他熟练掌握了人工智能训练师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操作方法和主要工作内容,并参与到大模型应用的数据标记工作中。

在全国两会上,成卫东带来了《关于以“技数碳”为抓手培育和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的建议》,以“科技创新、数据管理、节能减碳”为抓手,培育和发展港口新质生产力,把前沿科技和港口的生产要素相结合,努力实现港口的高质量发展。

️一是健全港口科技创新生态。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促进科创提质增效,以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为牵引,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技术、工程规划建设、安全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技术突破。

️二是完善港口数据管理体系。全面提升数据管理和技术能力,积极培育港口数字员工,围绕操作型、流程型、AI型三类港口数字员工,持续推动实体港口的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和规则数字化工作。

️三是创新“双碳”管理机制。持续优化港区能源结构,扩大风电、光伏建设规模,探索开展绿电市场化交易模式,积极对创新成果进行梳理凝练,上升为地方、团体、行业或国家标准,带动港口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支持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国家战略,建议将天津港作为国家港口人工智能产业策源地,打造港口人工智能示范点,先行先试,推动率先建立港航物流数据资源开放互联机制,建立健全港航物流数据分类及交换应用标准规范,推进引领港口经济发展。

成卫东(左一)正在工作。

️记者:韩梅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