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岁“AI学徒”的“音乐魔法”!他让利川民歌更动听
深夜
利川老城的一扇窗户仍亮着
90岁的谭宗派端坐在书桌前
手指在平板电脑上灵活地滑动
屏幕上
AI训练模型的参数调节面板悬浮于侧
️“这个音调太‘规矩’了,
️得加点哭嫁歌的颤音……”
他喃喃自语
将一段土家族古调拖入AI训练模型
谭宗派是土生土长的利川人,文博专家、非遗守护者,曾主编8部民族文化著作,现从零起步学习AI作曲技术。为将自己作词的《喜松坡酒》用AI谱曲,他连续三天彻夜攻坚。修改歌词、打磨音频、反复将歌词和音乐元素输入AI模型进行调试,最终摸索出了一条填词与AI谱曲相结合的创作路径。
站在人工智能与人文创新的交汇点,谭宗派感叹道:
“我们基层工作者创作一首有关家乡的歌,往往要耗费数月采风、谱曲,而AI能快速生成多种旋律框架,如同配备了智能创作助手。”
AI作曲与传统创作最大的区别
在于效率与创新
传统作曲耗时长
过程繁琐
而AI作曲可以在短时间内
生成多种旋律框架
极大地缩短了创作周期
“AI作曲不是取代创作者,而是给我们这些深爱家乡的基层文化人插上了翅膀。”谭宗派说。
作为一名传统学者
谭宗派并没有固守旧有的创作方式
而是积极学习新技术
他认为
AI作曲是文化传承的新工具
能够帮助非遗音乐更好地传播和保存
“AI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生成框架,但真正的创新还需要创作者对本土文化的深刻理解。”谭宗派表示,他会继续用AI进行创作,同时不断学习和探索,更好地使用相关技术。
谭宗派结合家乡方言习俗
写了一首《长歌悠悠唱土家》
并用AI谱曲
分享在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好评
网友纷纷感叹
“土家特色突出”
“歌 词很有乡土气息”
这些支持更加激发了
他创作的热情
他说技术迭代始终不会改变
文化传承者的初心
屏幕上跳动的声纹曲线
与升降调符号渐渐重叠
从挎包里泛黄的曲谱到智能作曲软件
变的是记录工具
不变的是那份
“见民歌就学,见奇事就追”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