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解读 |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有何意义?

2025-03-0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科技支出向基础研究倾斜,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认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对于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背景下,基础研究的特征已发生深刻变革。她说,一方面,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之间的路径显著缩短,量子计算、人工智能、下一代通信技术等前沿研究的突破能够迅速催生颠覆性创新,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凸显,基础研究成为各国争夺战略主动权的核心领域。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是打通“从0到1”原创性突破与“从1到N”成果转化链条的关键抓手。

“通过系统性布局,既能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缩短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周期,又能避免碎片化研究导致的重复低效,从而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提供支撑。”

如何进一步提高组织化程度?她认为,整体来看,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需兼顾三个维度:一是目标牵引的顶层设计,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建立动态调整的重大项目遴选机制;二是互动协同的网络构建,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国家实验室形成高互动的联合攻关体,同时还要注重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三是长效保障的制度创新,比如建立非共识项目容错机制、完善以原创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搭建数字化跨学科协作平台等,促进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破除“数据孤岛”与“学科壁垒”。

编辑 张磊

校对 薛京宁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