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科院分区和预警名单,迟迟不发是“跑关系的太多在催账”?
2月28日,中国科学院修改了《2025年期刊分区表》的发布时间,改为️2025年3月发布。
截图来源:公众号“期刊分区表”
️相关帖子评论区有人这样说:
“️太儿戏了,况且还是模仿JCR,还这么难产。”
“为什么中科院非要自己搞一套?️直接用JCR国际分区不行吗?”
“️跑关系的太多,估计弄不过来了”
“也有可能在️催账呢”
“期刊超越指数还需要验证?有本事把这个指数是多少、以及相应的计算数据公布出来。️都是黑箱操作”
截图来源:网络
️原定于2025年2月公布的“中科院期刊分区表”及“国际期刊预警名单”突遭延迟。作为国内科研评价的“风向标”,中科院分区的任何变动都牵动着无数科研工作者的神经。此次延期究竟是数据核查的严谨之举,还是评估体系重大调整的信号?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数,科研人又该如何未雨绸缪?
️这次的发布时间为何一再推迟?️1、往年发布时间对比
️• 2023年及以前:通常在12月中下旬发布(如2023年12月27日)
️• 2025年调整:首次宣布改为春节后发布(原计划2月,现推迟至3月)
️2、推迟原因推测
️• 政策调整:2025年分区表将首次与《国际期刊预警名单》同步发布,流程更复杂
️• 数据核查:新增“期刊超越指数(JSI)”等评价指标,需更严格的数据验证
️• 争议应对:往年因年底发布导致学者成果评定时效性差,推迟或为优化科研评价周期
️中科院分区表的发展历程• 1990年:提出“期刊等级代替分值”的评价思路。
• 2001年:开展期刊影响力的定量分析和分类试验。
• 2004年:开始以Excel格式发布期刊分区表,涵盖13个学科大类。
• 2007年:发布包括大类及小类期刊分区表,小类与JCR学科保持一致。
• 2012年:在JCR期刊分区数据在线平台发布最新数据,不再发布Excel格式。
• 2015年:调整大类学科Top期刊遴选方式,新建官方微信公众号。
• 2019年:推出升级版期刊分区表,实现基础版与升级版并存。
• 2022年:只发布升级版期刊分区表。
• 2023年:发布基于“期刊超越指数(JSI)”的升级版,扩大收录范围,增加人文科学期刊,不再统计撤稿论文引用数据等。
️分区表推迟,哪些人最受影响?️• 青椒群体:评职称、绩效计算依赖分区结果,延迟可能影响年度考核
️• 投稿学者:需根据最新分区调整投稿策略,延迟发布可能导致“盲投”风险
️• 科研单位:人才引进和项目结题常以分区为参考,时间差或引发管理混乱
️2025年分区表需关注哪些重点?️1、评价标准变化
️• 新增指标:全面采用“期刊超越指数(JSI)”,替代传统影响因子
️• 撤稿论文引用清零:被撤稿论文的引用数据不计入期刊影响力评估
️2、学科分类调整
️• 大类学科增至21个:新增人文社科领域(如哲学、艺术学),覆盖更广。
️• 小类学科精细化:细分至254个,助力跨学科研究精准选刊
️3、预警期刊评定升级
️• 定性+定量结合:专家咨询与客观数据双重筛选,名单科学性更高。
️• 重点关注领域:开源期刊、高撤稿率期刊、论文工厂“重灾区”期刊
️如何应对延迟发布?️警惕虚假名单:官方发布前,勿轻信“中科院最新分区表已发布、预警期刊已公布”等不实消息,以官方为准。
️提前预判风险:若投稿期刊近年分区波动大,建议暂缓投稿或准备备选方案
️你怎么看?欢迎评论留言交流看法!
• 本文素材来源:网络,本号对所有观点保持中立,仅用作学术分享之用,如有侵权,请私信联系修改或删除!
• 更多科研干货、期刊最新动态、期刊匹配、避雷选刊,可移步公众号“️Unionpub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