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的“Deep Seek热”该退了
️新技术不是物流企业的竞争优势
发布机构 | 引航咨询(Pilotage Consulting)
原创作者 | 李忠心
本文编辑 | 一棵白菜
这本来是一篇发表于2025年1月10号的文章,当时还没有过春节,Deep Seek还没在全社会火爆。年后的形势突变,大家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全民陷入AI热,更准确的说是整体陷入了恐慌。
所以近期在和物流企业沟通的时候,必然会被问到的一个问题是:李院长,你怎么看 Deep Seek在物流行业的应用,会不会颠覆我们行业。AI那么厉害,你们做咨询的一定很受影响吧,毕竟机器人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效率比人高多了。
️1
️荒诞的热潮
️“背后的推手”和“迷茫的羊群”
大家可以把Deep Seek名字换成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ESG、数字化、碳交易、无人驾驶、web3.0,这样就能很清楚地发现,任何一个名字火爆的背后,都有巨大的利益相关推手,这不是阴谋论。要知道传播背后养活了很大的群体,所谓的火爆和传播是需要成本的。
这里面有三个角色:首先“核心操纵者”,也就是概念的创造者和规则的设计者,是最直接的利益相关群体;其次是生态伙伴,也就是“核心操控者”的供应商或者客户群,也是可以参与利益分配的,这里面包括推波助澜的媒体;第三类是不明真相的群众,也是对概念最痴迷的一个群体,容易被舆论引导决策。
所以我们看到几种现象:第一,相关的生态伙伴股票大涨;第二,各行业的上市企业蹭热度,发文表示全面接入Deep Seek,至于真用还是假用并不关心;第三,各大自媒体出现了一群导师,教大家如何使用。
️2
️物流企业如何看待新技术
️外生变量不构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引航看待这类问题的一贯逻辑是:所有的外生变量都不构成垂直行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外生变量”或者“普适性变化”,这类似我们生活中的“通货膨胀”,这并不能代表我们收入真的提升了。一个简单的逻辑:比如电动卡车能够降低能耗成本,那么主机厂会把他们无差别卖给所有的物流公司。所以任何一个车队讲新能源的故事,和马车换卡车的时候讲依靠卡车建立竞争优势并没有什么两样。同样的问题适用于油价上涨、场地租金变化、工人工资变化、无人驾驶车辆的应用、运费下降等等。
以物流行业为例,90年代末到2010年之前的PC互联网,到2010年之后的移动互联网,到后面的区块链、大数据、数字化、AI,物流行业的整体格局有没有发生什么根本的变化。顺丰、通达系、德邦、安能等这些企业的成功或者失败和这些技术是没有根本上的关系的。不可否认,移动互联网催生了车货匹配,满帮、货拉拉的成功是受益于技术的,但这和一般的公司没什么关系,属于万分之一的概率。
️3
️如何看到和拥抱新技术
️不过度关注,强化与技术公司沟通
我们的观点不是让大家忽略或者忽视新技术,而是要更客观、理性、准确的对新技术在公司的作用进行定位。不能盲目迷信,也不能把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押在新技术上,这样会导致舍本逐末。
新技术能成功,最先受益的一定是技术公司本身,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区分时,无非是通用技术公司,还是垂直行业的技术公司。所以大家一定要先了解离自己最近的技术公司,他们在这方面的洞察和投入一定是大于物流公司的。比如物流行业大家可以加强与运匠、G7等软硬件技术公司的沟通,看他们是否有靠谱的应用产品。假如他们还只是停留在概念上,大家就不要太关注了,要做的只是耐心等待,他们搞出来会主动找大家推广的。
其次要防止“精神按摩需求”,假模假式地做一下,感觉自己就跟上时代了。所有看似深奥的技术,在行业落地时都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这是单一企业无法承受的代价。
️4
️对于垂直行业的企业
️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
每当我站出来劝大家不要过度关注新能源、新技术的时候,总被当作守旧的顽固派。认为我不重视技术进步,只关注商业模式,而那些都是骗人的把戏,毕竟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站在全社会发展的角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站在企业的发展角度看,“科学技术不是第一生产力”。
所有的技术进步都要经历很漫长的周期,能够获得最大受益的是普罗大众和极少数技术商业化的企业。比如即时通讯方便了所有人,但并不会因为我们会使用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就可以让我们对比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过度关注技术,会导致企业忽略了企业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把过多的资源错配到技术方面,导致企业的竞争力衰减。
️5
️从技术扩展到新能源
️价值创造不一定能换来价值分配
近期有很多物流企业找我评价下他们的创新项目,也有些人不知道当今的融资行情,还想通过讲新能源运营的故事融资。比如有的企业想通过讲大宗物流新能源化来打造差异化的商业模式,认为企业可以利用油车转换新能源的机会建立领先优势。
这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商业模式,因为有价值创造,通过大规模的电车代替油车,既实现了节能减排,也降低了物流成本,在全链条上产生了社会价值。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但有价值创造未必就能得到价值的分配。
在整个链条上,我们发现有很多参与者,包括大宗的货主企业、物流公司、电力能力提供方、资产持有方、电池资产运营方、电池制造商、电车制造商。按照竞争格局、门槛、利益分配可以推导出,物流企业在全链条中并不能持续赚取利润,也就是无法享受到电动化带来的红利。
️6
️物流企业差异化竞争力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比较迷茫,因为他们说的所有的关注点都被否了?那么企业到底应该关注什么,到底应该如何打造差异化的竞争力。
我们认为通过深度思考和识别以下四个问题,可以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1)准确的客户需求:客户有很多伪需求,企业在客户需求的识别和研究上下功夫是可以对比竞争对手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的。
(2)行业的边界:企业的经营范围超过行业边界,就会产生规模不经济,投入产出的效率会迅速下降。企业对比竞对,能够抵得住诱惑,坚定认识企业自身的能力边界和行业边界,也可以产生差异化竞争优势。
(3)产品与客户需求的匹配程度:很多产品和服务是企业想象出来的,并不是客户真正的需求,就会产生很多资源浪费。哪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与客户需求的匹配程度越高,就越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
(4)精准持续饱和地向竞争要素加大资源投入:确定企业所处的行业边界后,需要识别行业的竞争要素,到底是网络效应、还是规模效应,要通过不断地把资源投入到竞争要素中去,产生竞争优势。
以上四项任何一项出现问题,都会导致企业丧失差异化的竞争力。当然除了以上四个基本问题,还有很多企业内部的重要任务,包括规划和预算、现金流管理、流程优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改造、组织和人才梯队的搭建、供应商的管理等等。这些问题关注的优先级都应该高于新能源和新技术。
7
️企业应该如何看待新技术
️敢为天下后
这里借用段永平的一个核心理念,做企业应该要“敢为天下后”,尤其是在面对新生事物的时候,不要轻易做“吃螃蟹人”。每年定期去参加一些行业活动,接受一些供应商的拜访,等到新技术在同行中已经验证,再开始行动也不迟。
判断是否要投入精力去关注一件事情的标准:是否要付出额外代价,也就是做后进者有没有进入壁垒,如果没有,则不要投入过多精力关注。
送给大家一句话:新技术降低竞争门槛,稀缺资源提高竞争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