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写材料能给基层干部减负,还是沦为“新型八股文”?
碧翰烽/文
自从DeepSeek火了之后,AI在政务层面,引来了广泛关注与追捧。
日前,广东深圳福田区推出基于DeepSeek开发的70名AI “数智员工”,通过240个政务场景终端的精准解析,应用于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多元场景,覆盖政务服务全链条。该地区政务大模型2.0版上线后,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跨部门任务分派效率提升80%。
最近,广西一名县委书记要求干部最少要掌握两个人工智能(AI)工具,引来广泛热议。
而比较受到基层干部关注的是,AI能够帮助解决一些形式主义的材料问题。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的搜集相关材料、信息,并迅速进行归纳整理。
另一方面可以很快时间生成一篇模板化的初稿,特别是体制内不少文件、方案、通知、报告等等,几乎就是模板化的,完全可以替代完成。
可以说,这是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该要充分发挥科技支撑的作用,更好服务于政府决策、政务服务、社会治理。
首先,能否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向智能化迈进?从现在基层负担来看,文字材料、台账资料是一个比较重的负担,也是基层干部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在于数据共享,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实现数据共享,再辅以AI的生成功能,许多的模板化材料都不需要靠人工来完成。
就像那些通知、方案、报告、纪要,只要修改或补充几个字段,就可以随时生成。
不过,据媒体报道,西部某地极个别干部过度依赖AI撰写材料,满篇充斥着“赋能”“迭代”等时髦词汇,实际内容却空洞乏味,甚至远离基层实际,被批评为“新型八股文”。
这也带来两个问题:既然被批评为“新型八股文”,那究竟是AI的问题?还是这个材料本身就不应该存在?如果是前者,说明AI技术还不够;如果是后者,能不能因此而减掉?
只不过,对于那些有创新性、务实性的材料,是需要干实事的,恐怕就不能过度依赖AI,否则就会出现雷同,也没有干货。这样的材料就没有了指导性、可操作性。
其次,关于数据采集的质量问题。如果数据来源不真实,甚至是弄虚作假,可能就会给AI模型的分析预测带来负面后果。
就像写材料那样,为什么会雷同?为什么会干瘪?就是材料、观点比较陈旧,这就考验个人的观点是否认真思考、材料是否认真搜集、内容是否认真调研,有些事情,AI还得要向人类学习,那些关键性的材料,还得要人来认真思考,只是可以借助AI之力。
再次,如何防止AI时代到来的新形式主义?也就是唯技术而技术,缺乏人的情感与交流,包括同事之间的协同配合,会不会更加简单机械?毕竟有很多工作还得要靠人,人有灵活性,人会考虑各种各样的特殊情形。
最后一个问题,也是比较受到关注的问题。那就是AI时代,会否带来机构人员的精简?会否促进干部作风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服务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会不会更强?这些都值得观察。
因为像AI写材料广泛推广之后,原来的不少人力可以释放出来。还有AI的决策、服务功能提升之后,可以堵死一些制度运行层面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