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人工智能还需注重人文关怀
主持人:唐远清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闻回放
近年来,国内外多个大模型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由此生成的AI助教、虚拟实验室、语言工具等纷纷落户大学,在与高等教育的融合中不断迭代。从“子曰”“师云”,再到如今的“人机共生”,如何将AI技术科学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怎样助力青年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学、让教师更加创造性地教?
️使用人工智能还需注重人文关怀
唐净欣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22级博士生)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方式,还为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和灵活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一进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避免过度的技术理性冲击教育的本质,是未来AI技术在与高等教育的良性融合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首先,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知识获取和传播效率。AI通过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算法,使得学生不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在已有的“事实”上,而能够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高阶思维和创新问题的探索上。对于研究者而言,AI的辅助作用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理论的修正与创新得以更迅速地实现。这种知识的加速流动和更新,极大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前沿发展。
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和在线教育资源,AI可以打破地理限制,使得边远地区和资源匮乏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方面有效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也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推动着教育服务的数字化与全民共享。
然而,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技术理性过度的风险。技术理性,简而言之,就是将技术视为实现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但它往往忽视了技术应用中的伦理和人文关怀。AI在教育中的应用虽然可以提升效率,但也可能导致教育变得过于功利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品德的养成、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往往难以被数据化和算法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使用AI时要警惕过度的技术理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