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是基因挑选出来的亲人?真的!

2025-03-0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人,不管你遇到开心还是忧愁的事情,都可以与Ta 分享。你们有聊不完的共同话题、相似的品味,契合的行为模式,你们是挚友,更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姐妹。

️是什么让你们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彼此呢?是缘分,是数学概率,还是命中注定?一项科学研究表明,这里面或许有基因的一份功劳。

️朋友,我们真的是无血缘的亲人

2014年,一篇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的论文中,哈佛大学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者们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 ️朋️友之间的亲缘系数(kinship coefficient)比陌生人要高0.0014!

SNP 指的是基因组中单个核苷酸(A、T、C、G)的突变,比如某个位置上,张三是腺嘌呤(A),李四则是胸腺嘧啶(T),那么这个位点就是一个可以用来区分张三和李四的SNP。推广到人群中,拥有相同的 SNPs 越多,说明两个人的基因越相似,源自同一祖先的概率也就越高。

研究者们发现,朋友之间的亲缘系数显著高于陌生人,而拥有相反的SNPs 显著低于陌生人,平均而言,朋友的亲缘关系系数比陌生人高0.0014。

朋友之间的相同的SNPs显著多于陌生人,相反的SNPs显著低于陌生人。

可别小看这个数字,要知道,父母与子女的亲缘系数约为0.25,第一代表亲(如堂兄妹或表兄妹)的亲缘系数约为0.0625,第四代表亲(共享高祖父的表/堂兄弟姐妹)的亲缘系数大约是0.001。也就是说, ️你和你挚友之间的基因相似程度,甚至要高于祭祖时站你隔壁的叔公家的孙辈!

所以,和好朋友说一句,“你是我没有血缘的亲人”,不是煽情,而是科学。

️嗅觉基因让我们相遇

那么,为什么基因亲缘水平高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呢?

️一些理论认为,这可能与嗅觉有关。比如2014年的那篇研究中,研究者们就发现,朋友之间的相似的SNPs 并不是均匀分布在基因组中,而且呈现明显的规律:在174个相似度排名前 1%的基因中,大部分与嗅觉相关。也就是说, ️挚友之间很可能有相同的嗅觉。

此外,2022年,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研究证明, ️体味相似的人更容易成为朋友。

研究者招募了20对号称“一见如故”(Instant Friend) 的朋友,这些人彼此不是从小认识的,而是在短时间内建立了深厚友谊。参与者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下采集汗液样本:

· 他们被要求在相同的条件下饮食(避免食物影响体味,如大蒜、咖啡等)。

· 使用相同的无味肥皂和洗漱用品。

· 睡觉时穿着提供的纯棉T恤,以便衣物吸收汗液。

然后使用电子鼻(eNose) 进行体味化学成分分析,并计算体味相似度,同时找来志愿者嗅闻上面20对朋友的气味以及干扰气味并进行打分时。结果发现, ️无论是电子鼻还是人类的鼻子,都能认为好朋友之间的气味更相似。

随后,研究者们又找来17名互不认识的志愿者,让他们两两组合,先在极近的距离面对面站立(保证可以闻到彼此的味道),随后进行镜像游戏但不能对话,最后让他们互相评估是否对对方有好感。通过用电子鼻比较志愿者们的体味,结果发现, ️体味相似度较高的陌生人容易在互动中建立良好关系:他们在第一次见面时更快产生亲近感,互动时的身体语言也更加放松(如微笑、倾身靠近对方),互动结束后对彼此的印象也更好。

正在进行镜像游戏的陌生人。

一些研究暗示, ️选择体味相似的朋友可能与MHC基因有关。

亲属之间的MHC更加相似,所以在择偶中,女性更倾向于根据体味选择与自己MHC基因不同的男性的体味,防止近亲结婚。

️荐书TIME

今日推荐图书️《 知菌知病——宏基因组精准健康的未来 》。 人体共生微生物已被证实与多种复杂疾病有关,对共生菌群的研究,不仅可以规范个人健康管理,也能为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指导。本书主要围绕人体共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讲述从出生到衰老的各个阶段,人体各部位(肠道,口腔/呼吸道,皮肤及生殖道)的共生微生物如何随着环境、饮食、免疫反应等发生改变。书中介绍了微生物中包含了哪些对预测疾病风险有帮助的信息,讨论了随着高通量测序的成熟,微生物关联分析实验的设计原则,例如微生态,因果推断等。每章配有开放性的思考题,用来启发读者结合自身领域,思考宏基因组学潜在的应用场景。

️《 知菌知病——宏基因组精准健康的未来 》

️贾慧珏 著

️贾慧珏 李莹 主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哈代(浙江大学神经生物学博士)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书目信息来自清华大学出版社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