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行业剖析: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液流电池商业化正在加速
这份报告是由交银国际研究团队发布的《储能行业剖析: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液流电池商业化正在加速》,主要分析了储能行业的发展趋势、新型储能技术的现状与前景,特别是液流电池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以下是对报告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1.报告背景与核心观点
• 背景:随着新能源(如风电、太阳能)在电力系统中的占比不断提高,其随机性、间歇性和波动性给电网稳定性带来挑战。储能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 核心观点:
• 长时储能需求增长:预计2025-2030年中国内地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约190GW,是现有装机的2.4倍。到2030年,4小时以上长时储能装机占比将达到50%。
• 技术多元化:新型储能技术路径多样,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热等。其中,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长时储能技术。
• 液流电池商业化加速:2024年内地液流电池储能装机量达1.8GWh,同比增长显著。全钒液流电池和锌溴液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加快,成本下降空间大。
️2.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 锂离子电池:目前仍是主流储能技术,但存在安全性和储能时长的局限性。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长时储能需求增加,锂离子电池的局限性逐渐显现。
• 液流电池:凭借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灵活性强等优势,成为长时储能的重要选择。全钒液流电池技术成熟,成本逐渐下降;锌溴液流电池技术突破显著,未来成本优势明显。
• 压缩空气储能:具有成本低、寿命长、选址灵活等优势,适合大规模长时储能。技术成熟度高,商业化进程加快。
• 氢储能:被认为是长时储能的终极目标,但目前技术成熟度不足,商业化预计在2035年后加速。
️3.储能技术的综合评估
报告将储能技术分为三大梯队:
• 第一梯队: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熔盐储热和锂离子电池,技术成熟度高,商业化应用广泛。
• 第二梯队:超导储能、氢储能、飞轮储能,技术潜力大,但商业化应用仍处于早期。
• 第三梯队:钠硫电池、超级电容,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商业化应用有限。
️4.液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 全钒液流电池:
• 优势:技术成熟,产业链完善,安全性高,循环寿命长(>10,000次)。
• 成本:2024年单Wh成本已降至2元,随着储能时长增加,成本仍有下降空间。
• 市场:2024年装机量占比超80%,商业化进程领先。
• 锌溴液流电池:
• 优势:能量密度高(>60Wh/L),工作温域宽,初始投资成本低。
• 技术突破:解决了自放电、锌枝晶和溴腐蚀性等问题,商业化前景广阔。
• 市场:已在高寒地区应用,未来规模化后成本优势显著。
️5.储能行业的市场前景
•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长时储能和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包括取消强制配储政策,推动储能项目市场化发展。
• 市场需求: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弃风弃光问题依然存在,长时储能需求不变。预计2025/2030年,4小时以上储能占比分别提升至21%/50%。
• 技术竞争:未来5年,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的商业化进程将加速,与锂离子电池形成竞争。氢储能技术的商业化预计在2035年后逐步实现。
️6.投资建议与产业链机会
• 液流电池产业链:重点关注全钒液流电池隔膜的国产替代机会。目前,质子交换膜(PEM)市场被海外公司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大。
• 相关企业:
• 全钒液流电池:融科储能、上海电气、北京普能等。
• 锌溴液流电池:恒安储能、温州锌时代等。
• 质子交换膜:苏州科润、东岳未来氢能、国润储能等。
️7.总结
报告认为,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型储能技术百花齐放。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凭借其技术优势和成本下降空间,将成为未来长时储能的主力。氢储能技术虽然潜力巨大,但商业化仍需时间。投资者应关注液流电池产业链的发展,特别是质子交换膜的国产替代机会。
️报告的核心价值
• 行业趋势:明确了长时储能技术的发展方向,特别是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的商业化前景。
• 技术评估:对不同储能技术的性能、成本和市场前景进行了全面分析。
• 投资机会:提供了储能行业的产业链分析和投资建议,特别是液流电池领域的潜在机会。
• 政策解读:分析了中国政府对储能行业的政策支持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这份报告为储能行业的从业者、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帮助他们把握行业发展的脉络和未来的机遇。
️部分内容预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