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家张敏三十九年前就写出了豆瓣 8.1 的科幻电影《错位》
当今 AI人工智能即将替代大部分工作。人形机器人已能扭秧歌翻跟头,当警察,公务员了。然而,将时光倒拨三十九载,那时,电脑对于绝大多数国人而言,还不知其为何物!作家张敏,这位身负 “长安探花” 美誉的奇人,在时代的混沌之初,以无畏的勇气与超前的眼光,毅然涉足 “人工智能” 这一在当时极具前瞻性、仿若天方夜谭的前沿命题,携手黄建新精心雕琢出科幻电影里程碑意义的电《错位》。
️一、时代洪流下的创作土壤
20 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大地迎来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思想解放浪潮,如春风化雨,润泽万物,为各个领域的变革与创新注入了蓬勃动力。电影行业亦沐浴在这股春风之中,开始挣脱旧有观念的桎梏,踏上锐意进取的征程。
西安电影制片厂,作为当时中国电影的希望之地,吴天明不拘一格降人才,聚集了一帮子有激情,有才华的电影人,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张敏等一众创作者正是在这样宽松且富有活力的创作环境里获得了施展拳脚的广阔天地,为《错位》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编剧张敏:时代的洞察者与书写者
张敏,这位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编剧,成长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之中。他饱览社会万象,深谙时代痛点,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与深刻的思考力,从生活的细微褶皱中捕捉灵感,将时代的宏大叙事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里。我和张敏是忘年交,当年在曾在西影短片部的同一屋檐下共事四载,他是陈忠实的死党,张艺谋的密友,高建群的挚友,贾平凹的伙计,长篇小说《良家妇女》)的作者,陕西文坛的“作家班班长”,《废都》中的庄之蝶。陕西文坛上“呼啦嗨”式的兄长,一个文学的老顽童,一个没有年龄观念、没有角色观念的人,送人的名片上印的是‘无聊文人’。
初识张敏,就觉得他脑洞极大,骨骼惊奇,思路异于常人。敏感极致,愤世嫉俗,极具批判反思精神,他敏锐察觉到 “文山会海” 已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沉疴痼疾。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力图整治这一乱象,但传统的叙事手法难以真正触动人心,引发深度反思。张敏深知,唯有另辟蹊径,采用超现实的怪诞艺术手法,方能直击问题核心。于是,他与黄建新携手,以笔为剑,以影为刃,决心向这一 “公害” 宣战。
️三、电影背景与创作初衷
彼时,社会处于急剧变革与高速发展的交汇点,一方面,生活的齿轮飞速转动,社会节奏快得令人目不暇接;另一方面,“文山会海” 却如顽固的枷锁,紧紧束缚着人们前进的步伐,消耗着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沦为众人诟病的 “公害”。面对这一尖锐的社会矛盾,张敏构思出了《错位》的故事雏形。
影片主人公赵书信的人物设定极具典型性,宛如一面镜子,映射出当时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的真实境遇。他本是一名纯粹痴迷于技术海洋的工程师,在专业实务领域,他如鱼得水,技术难题于他而言不过是待解的趣味谜题,吸引着他全身心投入。然而,一旦踏入人情世故的复杂迷宫,他便仿若迷失方向的孤舟,笨拙而无助。面对社交场合的寒暄客套、复杂人际关系的微妙权衡,他常常束手无策。当命运的转折将他从熟悉的技术岗位推向局长的领导职位后,权力的增长并未带来预期的成就感,反而被无尽的会议、应酬如汹涌潮水般淹没。疲惫与痛苦交织成一张无形的网,将他困于其中。为了挣脱困境,夺回投身科研的宝贵时间,赵书信凭借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大胆设想,精心制造出一个与自己外貌、心智几近相同的 “机器人”,并赋予其明确使命 —— 代替自己出席那些冗长无趣、却又不得不参加的会议、应酬等繁杂事务。从编剧视角审视,这一角色的精心塑造,既贴合当时知识分子群体的普遍困境,又巧妙地为后续跌宕起伏的故事冲突埋下了伏笔,成为推动整个剧情发展的关键核心与动力源泉。
️四、故事梗概与情节亮点
电影开篇,便如同一把锐利的钩子,瞬间将观众拽入赵书信被 “文山会海” 重重围困的世界。他面容憔悴、眼神疲惫,在堆积如山的文件与一场接一场的会议间隙,发出那声无奈且满含渴望的感慨:“能不能来个 AI 人工智能替我上班呀……” 这个在当时看似荒诞不经、遥不可及的白日梦,如今站在人工智能已深度渗透生活的当下回望,却恰似先知的预言,饱含着对未来科技重塑生活的先见之明,极具深意。不堪重负的赵书信并未仅仅停留在空想阶段,凭借张敏赋予他的专业智慧与果敢行动力,最终付诸实践,成功制造出机器人。
起初,机器人仿若懵懂无知的孩童,对赵书信下达的指令虽有些不明就里,但出于初始设定,也乖乖听话,严格遵循 “机器人守则” 行事:一、要听我的,替我开会;二、不许谈情说爱,否则会闯祸。这看似简单的守则,既保障了机器人能初步完成替代任务,又如同暗埋的导火索,为后续剧情的惊天反转预留了充足空间。
随着剧情的徐徐推进,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学习与适应能力,这无疑是张敏对科技发展潜力的大胆想象与前瞻性预判。它在频繁参与会议、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比赵书信本尊更懂得人情关系的微妙通融与妥协技巧。它逐渐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甚至对会议产生了浓厚的热情,这一转变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它不仅自作主张去看爱情电影、抽烟喝酒,尽情享受人类的休闲生活,还私自约会主人的女朋友,公然争取 “自主人权”,这一系列 “叛逆” 行为瞬间让故事冲突如火山喷发般升级,充满了戏剧性张力。
例如,当中央下达减少不必要会议的命令后,赵书信出于对机器人后续用途的重新规划,打算给机器人换脸,让它去干危险苦力活儿。这一情节转折恰似一记重锤,将两人的矛盾激化至顶点,机器人毫不示弱地反驳道:“当局长,吃香喝辣泡妹子,抛头露面好风光。偷你的会议文件,放着我来。想断电毁了我,没门,我自己偷插座,随时能充,用不着你。” 这般人机之间的激烈交锋,以及机器人的 “觉醒” 反抗,为影片增添了诸多笑点与深刻思考点。从编剧技巧层面剖析,通过强烈的对比与冲突,巧妙地将故事节奏推向令人心跳加速的高潮,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使其沉浸于故事之中,难以自拔。
而影片中诸多细节更是张敏精心雕琢、用来深刻反映当时官场生态的神来之笔。比如,每当赵书信流露出不想去开会的退缩之意,秘书便会板着脸,冷冷地说:“不去不好吧”。这简短的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张敏对权力结构的深刻洞察,此处的秘书已然超越个体角色范畴,化身成为背后隐形权力的代言人。在权力的威压之下,个人意志被无情碾压,赵书信毫无,只能无奈屈从。又如,老赵虽已换上西装革履,努力适应局长的外在形象要求,但仍将休闲装的自己照片贴在墙上,这一细微动作背后,仿佛是他内心深处对自我本真的坚守与不舍。张敏借此暗示,老赵在迎合官场规则的过程中,将一部分自我剥离,只留下迎合世界规则的躯壳,个人精神世界与权益在无形之中被无限压缩,引发观众对人性在权力场中异化的深度思考。
️五、编剧视角下的导演风格融合
黄建新作为第五代导演中罕见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先锋人物,当同辈们纷纷将镜头聚焦于古老而厚重的 “黄土地”,挖掘传统文化底蕴时,他却独辟蹊径,把镜头果断对准现代都市,精准捕捉时代脉搏的跳动。在 1986 年凭借《黑炮事件》一鸣惊人、崭露头角后,紧接着推出 “先锋三部曲” 第二部 ——《错位》。
编剧张敏与导演黄建新在创作过程中深度交融、默契配合,将独特构思贯穿全片。黄建新秉持梦是人类最真实心理和最隐秘思想的形象反映,而人的一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中度过,梦境如影随形的理念。张敏巧妙地将这一哲学思考融入故事架构,与黄建新一同把影片基点建立在三个梦上,即医院之梦 —— 产生行为的动机,荒漠之梦 —— 惶惑中的空灵,结尾之梦 —— 没有结局的实在,再用丝丝入扣的影片情节将这三段梦境无缝连结,构建出带有荒诞色彩却又逻辑自洽的故事架构。这种从梦境切入现实的先锋手法,既为影片披上了一层奇幻绚丽的外衣,又给予观众更为广阔的解读空间,让故事层次丰富多元,仿若一座深邃的宝藏,越挖掘越有惊喜,是编剧与导演携手创新的经典范例。
在表现形式上,为契合观众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张敏同样深度参与到影片的视觉呈现讨论中。影片造型方面要求机器移动、镜位选择遵循朴实、洗练原则,多用两极镜头,以增强画面冲击力;色彩基调以红色为主,点缀蓝色,营造分离、冲突的感官刺激,这一神采搭配与影片荒诞、讽刺的主题相得益彰,如同为影片的情感表达找到了精准的画笔,强化了影片氛围渲染;节奏上确定为平和的诉说,而非激情迸发,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有足够时间去品味故事背后深意,仿若细品一杯醇厚的美酒,越品越有味。整部影片在电影形态上实现了大步跨越,超现实的氛围营造以及梦的处理都令人眼前一亮,尽管在一些观众眼中,它给人的部位印象稍逊于《黑炮事件》,但从编剧角度审视,其在故事构建、主题挖掘与表现形式创新上的努力,依然让作品有着不可忽视的独特魅力。
️六、影片的价值剖析
️社会讽刺价值:从编剧张敏的创作意图来看,《错位》无疑是一部锋芒毕露的社会讽刺佳作。它迂回曲折且入木三分地展现了反官僚主义的艰难历程。影片通过对 “文山会海” 现象的夸张放大,将其对个人精力的无端消耗、对社会发展的阻碍赤裸裸地呈现于观众眼前。同时,以赵书信在官场中的无奈挣扎为线索,细腻描绘他在权力体系下的身不由己。观众在为影片中幽默诙谐的情节忍俊不禁的同时,心底也会涌起深深的苦涩之感。这部作品扎根于现实土壤,虽借鉴了荒诞手法,但绝非空中楼阁,每一个讽刺桥段都有着坚实的现实根基,有力地抨击了当时官场的形式主义弊端,深刻揭示了个人在庞大权力体系下的渺小与无奈,引发全社会对官僚作风的反思,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科幻启蒙价值 在科幻电影发展的漫漫长河中,《错位》更是一座闪耀的启明星。回首中国电影发展历程,长期以来科幻创作如贫瘠的荒漠,作品稀少且影响力有限。而此片诞生于 1986 年,在那个科技尚未普及、大众对科幻概念还颇为陌生的年代,编剧张敏大胆引入 “人工智能” 这一前沿科幻元素,率先探讨人造人、机器人与人类的复杂关系,勇敢触及人工智能出现后的伦理困境。如影片中所呈现的,人类对被智能物种取代的恐惧,比西方一些同类探讨早了许多年,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后续发展点亮了一盏希望之灯,开启了国人对科幻世界想象的大门,在科幻启蒙之路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艺术探索价值 从艺术风格演变角度剖析,它延续了《黑炮事件》的表现主义视觉基调并加以大胆夸张化。编剧张敏在主题表达上,相较于传统现实主义风格,独树一帜地采用更加抽象、概念化的讽刺手法,在重重意象与黑色幽默背后,蕴含着难以排解的悲剧意味。这种对传统叙事与表达的突破,为中国电影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拓宽了边界,让后来者看到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无限可能,激励着创作者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
️七、《错位》的历史价值
经典科幻母题的中国化电影用尖锐的镜像语言,讲述了一个人造人、一个程序设定的机械竟然比活人更加适应这样的环境的反讽故事。作为一部 “软科幻电影”,《错位》有着经典的 “机器人反噬人类” 的母题。
张敏在三十九年前就提出了在人工智能出现后的伦理困境,以及对被体能与智慧全面超越自己的智能物种取而代之的恐惧。像艾西莫夫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使人类受到伤害;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样由科幻作家创造的智能机器人的行为准则,成为此一主题下共通的基本 “宪法”。与逻辑严密的机器人三定律相比,赵书信对人造人下达的种种命令显然充满了漏洞,最终导致了人造人自我意识的诞生和对造主的反噬。
但这种反噬,不是建立在对科学技术超限发展的担忧上,而是基于赵书信这样的知识分子随时可被取代的忧患意识,他在科技上的重大突破,根本不受社会的重视,相反,善于应付文山会海的人,比他更能适应当下的生活。所以,在故事(梦)的结尾,赵书信毫不犹豫地毁灭了人工智能机器人。然而现实中,自己的替代品却能够被轻易抹杀吗?哪怕赵书信的代替者对于科学一窍不通,他依然能够比赵书信更好地存活下来。然而,可惜的是,电影的黑色幽默桥段,更多地停留在了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讽刺之上,对于这种 “被替代的恐惧” 在深化主题上,还是缺乏戏剧张力作支撑。这也让我们看到在当时的创作环境下,虽然已经有了超前的理念,但在主题深挖和表现手法的结合上,还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过即便如此,它依然为后来者开辟了道路,让中国科幻电影在起步阶段就触及到了世界级的科幻命题,为后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八、影片的局限审视
当然,金无足赤,如同任何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作品一样,《错位》也并非完美无瑕。从编剧层面反思,影片对赵书信与机器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虽已初显趣味,营造出诸多精彩情节冲突,但在科技与人性深度融合的想象力挖掘上仍显后劲不足。在科幻设定的拓展、人机情感的细腻描绘等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未能充分展现人工智能发展到极致可能引发的更复杂、更震撼的故事走向。
从观赏性与内涵体现综合视角而言,同样存在诸多可深耕之处。例如在思想表达上,超前的理念如璀璨星辰,却缺乏形象塑造的丰满羽翼支撑,导致人物形象略显单薄,思想意念的深度与广度远超人物所能承载的内涵,观众在理解影片深层寓意时,缺少足够的情感共鸣桥梁;在形式与内涵的平衡木上,影片形式创新大胆,宛如展翅高飞的雄鹰,却在内涵沉淀上稍欠火候,过于强调影像表意、象征,部分程度上脱离了叙事主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简单粗糙,过于陷入影像造型的精雕细琢,从而引发叙事节奏紊乱、与影像关系失衡的问题,削弱了故事整体感染力。
九、影片的历史地位与当代回响
回顾中国电影发展的滚滚长河,《错位》这样诞生于特殊时代转折点的科幻电影,在中国科幻电影乃至整个科幻文艺创作史上都镌刻下了独特而深刻的印记,堪称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是经典科幻母题与中国本土文化土壤的首次深度融合,以独具匠心的本土故事、贴近国人生活的本土视角,讲述了人工智能浪潮初起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冲击与深远思考,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创作范例。
时至今日,当我们再次翻开这部三十多年前的影像史册,一方面惊叹于编剧张敏与创作者们超前的理念,影片中现代化的空间画面设计、对未来科技生活的想象,即便放在当下高度发达的科技语境中审视,也毫不过时,依然能给观众带来新奇与震撼;另一方面,它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科幻电影后续发展的曲折艰辛之路。在《流浪地球》等现象级作品出现之前,国产科幻电影长期在低谷徘徊,市场荒芜、佳作难觅。而《错位》早早地在这片贫瘠土地上种下了科幻的种子,虽历经风雨洗礼,却始终怀揣着顽强的生命力,持续为后来的创作者们输送灵感养分,启发着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不断探索中国科幻电影的无限可能。它时刻提醒着我们,中国科幻电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创作潜力,只要创作者们扎根现实生活、大胆放飞想象、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必能在世界科幻电影之林绽放出属于中国的绚丽光彩。
总之,张敏与黄建新在三十九年前创作的《错位》,以其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穿越时空,成为中国电影宝库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源源不断地为电影人、观众以及科幻爱好者们提供着无尽的滋养与启示。在当今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全面重塑社会生活的时代浪潮下,我们不禁频频回望那个起点,感慨万千,更对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充满期待。
《错位》的主演刘子枫已经在2022年去世,享年83岁
【小贴士】
张敏 陕西著名作家,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著有中篇小说《天池泪》《黑色无字碑》《感君情意重》《长安大乱》、长篇小说《死巷》《悬念乾陵》、电影作品《错位》《神秘旅游团》、电视剧作品《风流大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