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毒王“,死后尸体不许火化,只好装进半米厚的铅棺埋葬
“科学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永恒之谜。”?这似乎说出了人类着迷科学,愿为它付出心血力气,乃至燃烧生命的重要原因。而在二十世纪末,出现了这样一个大胆且勇敢的科学家——埃里克·沃里斯,他就是普通人眼里的疯子,以身体作实验的摇篮,用健康为化学元素的温床,彻底地奉献出自我。
1997年的英国,埃里克·沃里斯身为埃斯科科学协会的物理学家之一,他主动要求,坚决地签订协议,与十二位参与关于放射性元素对人体影响实验的志愿者一起,将位于元素周期表第九十四位的放射性元素“钚”注射到自己的身体里,同时埃里克·沃里斯还通过呼吸摄入大量的放射性气体。
或许对于每一个外行人来说,这都是难以置信的自杀行为,但伟人之所以能成为我们关注、纪念的人,那必然有其常人难以企及之处。
关于“钚”?的可怕和不可怕
既然,埃里克·沃里斯有勇气、有自信将“钚”注入身体,那它必定有我们所不了解的地方。
“钚”的首次发现并非是在资源广阔的地球上,1940年的12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合成了“钚”,实验参与者西博格、麦克米伦俱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首先,我们了解到“钚”所产生的α射线是不会穿透保护人体的皮肤而进入人体内部的,但“钚”有可能通过一般人难以注意到的途径,比如口鼻,被人体摄入而进一步对脆弱的内脏器官造成负面影响。
α射线会因为辐射造成细胞及人类遗传物质——染色体的损伤,科学研究表明这可能是导致肿瘤发病率的上升诱因之一。可事实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钚”的α射线所带来的危害,完全比不上其他放射性物质。
甚至由于“钚”有较长的半衰期,故而在单位时间里,它带来的辐射量就更小。确实,“钚”容很轻易就可以在哺乳动物的肝脏和骨骼中汇聚,但这是一个及其缓慢的过程。
所谓的,黄豆大小的一块“钚”,足以致两亿人于死地,杀死全人类也不过需要区区5g的“钚”,这都是无稽之谈。正是在兢兢业业的钻研中,埃里克·沃里斯选择相信自我,大胆实验,毅然注射了放射性物质。
他说,他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要亲身检测人体对放射性物质的会产生的反应,给接下来更加深入地开展放射性研究提供有力的根据。这样的疯狂不羁正是产生于他对科学世界的真挚热爱。
“钚”带来的各种不便
在身体里携带着这可怖的物质时,埃里克·沃里斯的生命其实并没有受到严重威胁,只是在身前生后给他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已。
埃里克·沃里斯可能是世界上化学放射性最强的人,对于周围人而言他就是一个在不停运动的放射源,相关人员必须严格控制好他的生活起居。
而现实中埃里克·沃里斯说,除非有人愿意跟他有亲密接触,不然这个在空气里只能发散几厘米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射线,是无法对他人产生危害的。由此表明,“钚”是没有谣传的那样致命。
作为实验人员,埃里克·沃里斯身体的每一个部分都携带者强烈的辐射,包括他的排泄物,所以,麻烦了他必须随身携带密封好的特殊包装袋,方便他处理排泄物,再送给专业的防辐射机构进行合理处置。
偶尔,埃里克·沃里斯也会抱怨:“这样无聊而繁琐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又一年,但‘钚’与我为一体,此生它就与我相伴。”这样难堪的事,若是发生在我们平凡人身上,周围人种种打量的眼光,崩溃恐怕离我们就不远了。
不仅在人世间,这样的麻烦还携带到了埃里克·沃里斯去世后。2004年,这位为科学疯狂献身的勇士溘然长逝,这已经是他注射放射性“钚”的第七年了,因为放射性物质衰弱的缓慢周期,正常人死后尸体直接埋葬。
或者焚化对于他危险的身体处理都是不正确的,经过多方协商,最后敲定将埃里克·沃里斯的尸体放入可以良好隔绝放射性物质的半米厚铅棺中。
我们讲究入土为安,而他,即使尸体未得到礼遇,但灵魂必定是欣慰的。
精神于世间永留存
?与埃里克·沃里斯相似的,有不少人都或多或少结出过“钚”。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就有部分核武器研究工作人员,因为操作不当,污染了“钚”,可是没有人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更别遑论因此死亡了。
在中国,著名核科学家邓稼先曾一次失败的核弹空投试验后无意接触作为核弹内核的“钚”,还是坚强工作,活到了1986年。
这些历史的勇士,用自己的身体强烈地证明了放射性物质并非洪水猛兽,只不过在媒体的大力渲染下,他们成了一般人谈之色变的毒物,而在实验室这些也不过是普通的金属物质,对于人类也并没有致命的危害,反而在作为各种制造材料或能源原料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滚滚历史洪流向前,无畏者们虽然倒下,但其精神却是永驻的丰碑,高高树立在指路标上。
我们是不知道埃里克·沃里斯在何等辛苦下,研究出“钚”对于人体在保护得当下,并没有危害,破除了骇人听闻的谣言,坚韧的心智,强大的意识都是他克服心理障碍去同意注射放射性物质的支撑,所以我们觉得他是疯子、狂人,可是通过寥寥无几的文字记录,其中的无畏、无私已经可以彰显,令人动容。
居里夫人,我们熟悉的奉献者曾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这像是要有无中创造有。然而在旧棚中,那是我们最好的几年。”
为了人类的前进,或许牺牲在所难免,我们的美丽人生,不过是英雄的砥砺前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感恩、铭记。真正的科学家面对人民大众的热烈赞美和激动喝彩捧场都是腼腆羞涩的,他们不过是燃烧了一辈子,点亮向未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