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abscience2025年度文献盘点,全年引用5691篇,最高IF达50.5!

2025-02-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回望2024,Elabscience®产品引用文献屡结硕果,全年引用文献5691篇、总IF值达30565.9,最高IF值达50.5,IF值≥10文献593篇,多次见刊于Nature、Cell等国际顶刊,在生物材料、线粒体、代谢相关研究、癌症等研究领域大放异彩。

️2024年期刊收录文献数统计表(部分)

编辑

自2011年成立以来,Elabscience®已累计助力全球科研工作者发表高水平文献20151篇,总IF值达99506.9,文献引用数连年攀升,产品品质获得广泛认可。

️2024年热销产品文献引用情况(部分)

️本期文献推送,我们集中选取过往一年中生物材料、线粒体、代谢相关研究、癌症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的高分文献,供各位老师查阅参考。

️1、英文标题:Injectable ultrasonic sensor for wireless monitoring of intracranial signals

️中文标题:可注射超声传感器用于颅内生理信号监测

️发表期刊:Nature

️影响因子:50.5

️文献解读:华中科技大学臧剑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晓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姜晓兵等开发了一种小型化的新型大脑传感器。这种无线植入式传感器基于超凝胶形变引起的超声频率偏移机制,可通过注射器注射到体内,精确监测颅内信号(包括压力、温度、pH值和流速)。与现有的无线植入式传感器相比,在植入尺寸、解耦多信号和可降解性方面,这款新型传感器具有显著优势。这项技术不仅有望用于颅内生理参数监测,还能够扩展至人体其他部位的无创检测,从而为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支持。️这种微型、可自然降解的传感器通过微创注射即可使用,大幅提升了患者的就诊便捷性,并为智能医疗健康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DOI号:10.1038/s41586-024-07334-y

️PMID号:38840015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编辑

️2、英文标题:Molecular subtypes of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s: A cross-tissue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five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中文标题:神经内分泌癌的分子亚型:基于五种转录调节因子的跨组织分类框架

️发表期刊:Cancer Cell

️影响因子:48.8

️文献解读:神经内分泌癌(NECs)是一种恶性肿瘤,几乎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尽管已有研究关注其分子特征,但跨组织来源的系统分型机制尚未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协和医学院赫捷及Sun Nan在NECs亚型分类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证实,NECs分子分化由不同转录调控因子驱动,与其起源部位无关。因此,不同来源的NECs可分为由ASCL1、NEUROD1、HNF4A、POU2F3和YAP1定义的5种亚型。这些亚型特征决定了NECs的组织间和组织内异质性。️总之,本研究提出的分类框架揭示了NECs组织异质性转录调控机制,为靶向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DOI号:10.1016/j.ccell.2024.05.002

️PMID号:38788718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编辑

️3、英文标题:Intercellular nanotube-mediated mitochondrial transfer enhances T cell metabolic fitness and antitumor efficacy

️中文标题:细胞间纳米管介导的线粒体转移,增强T细胞代谢适应度和抗肿瘤功效

️发表期刊:Cell

️影响因子:45.5

️文献解读:德国雷根斯堡莱布尼茨免疫治疗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Jeremy G. Baldwin和Luca Gattinoni,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院Shiladitya Sengupta等团队,关于细胞器医学在肿瘤治疗的最新研究。线粒体损失和功能障碍促使T细胞衰竭,这是T细胞免疫疗法的主要障碍。本研究通过为T细胞提供外源线粒体,克服了上述障碍。研究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可与T细胞建立纳米管连接,并随后利用这些细胞间通路,将基质细胞的线粒体移植到CD8+T细胞中。当这些增压的T细胞转移到携带肿瘤的宿主时,表现出更强大的扩张能力,及更有效的肿瘤浸润。与未吸收线粒体的T细胞相比,表现出更少的衰竭迹象。️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增强的CD8+T细胞介导了优越的抗肿瘤反应。这些发现确立了细胞间线粒体转移作为细胞器医学的核心原型,为下一代细胞治疗开辟了新道路。

️作者单位:德国雷根斯堡莱布尼茨免疫治疗研究所、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哈佛医学院布里格姆妇女医院、哈佛-麻省理工学院健康科学与技术学院

️DOI号:10.1016/j.cell.2024.08.029

️PMID:39276774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编辑

️4、英文标题:Bone-targeting engineer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arrying anti-miR-6359-CGGGAGC prevent valproic acid-induced bone loss

️中文标题:骨靶向工程小细胞外囊泡携带抗mir-6359-CGGGAGC可预防丙戊酸诱导的骨质流失

️发表期刊: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

️影响因子:40.8

️文献解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刘国辉教授团队证实丙戊酸(VPA)的使用与骨量及骨密度下降相关,并揭示这种效应由增加的破骨细胞形成和功能导致。研究团队通过在anti-miR-6359序列的3’端引入EXOmotif (CGGGAGC),构建一种靶向骨髓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和生物富集的anti-miR-6359-CGGGAGC工程化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sEVs)。结果表明,E-sEVs可靶向破骨细胞前体细胞,并对VPA诱导的骨质流失发挥保护作用,但对OVX和糖皮质激素导致的骨质流失效果欠佳。️此发现将有助于理解VPA对骨稳态的影响及其机制,并首次提出一种特异性的治疗策略。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

️DOI号:10.1038/s41392-023-01726-8

️PMID号:38246920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编辑

️5、 英文标题:An orally administered glucose-responsive polymeric complex for high-efficiency and safe delivery of insulin in mice and pigs

️中文标题:一种口服葡萄糖响应型聚合复合物,可在小鼠和猪中高效而安全地传递胰岛素

️发表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

️影响因子:38.1

️文献解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影响着全球5.36亿人的生命健康,其中2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需要外源性胰岛素进行血糖调节。现有的主流治疗方案多为皮下注射给药,由于胰岛素制剂的治疗指数窄且生物药效率不稳定,患者给药后仍会存在血糖水平波动,需每日多次进行皮下注射,引发高胰岛素血症,从而增加患者低血糖、体重上升的风险。在健康的生命体中,胰腺的β细胞可感应体内血糖水平,精准调控胰岛素分泌,并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发挥核心降糖作用。️本研究基于内源性胰岛素调节生理学机制,研发出一种糖响应胰岛素口服制剂,可承受胃肠道酸性环境,有利于减少胰岛素的突释及降解,增强吸收,并在肝脏形成血糖响应的胰岛素储库,智能调控胰岛素的释放。这种模拟人体胰岛素分泌机制的口服制剂,可减少并发症的产生,突破了胰岛素外源性替代疗法研究中的局限性,对糖尿病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药学院、金华研究院、先进药物递释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DOI号:10.1038/s41565-024-01764-5

️PMID号:39223256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6、英文标题:Responsive probes for in vivo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nitric oxide

️中文标题:用于活体一氧化氮磁共振成像的响应性探针

️发表期刊:Nature Materials

️影响因子:37.2

️文献解读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Xiaobing Zhang和Guosheng Song及其相关团队在活体一氧化氮(NO)检测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NO是一种关键的信号分子,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多方面的作用。然而,由于一氧化氮的短暂存在的特性和生物环境的复杂性,在体内对其进行测量具有挑战性。在这里,我们描述了一种由交联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制成的NO响应磁探针。这些纳米颗粒系在NO敏感的可切割连接物上,用于体内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NO磁共振成像。这些探针能够检测低至0.147 μM的NO浓度,并在小鼠肿瘤模型中成像和定量检测NO,从而研究其对肿瘤进展和免疫过程中的影响。️这种探针促进了器官的解剖和相应的分子成像,有助于识别肝脏的病理改变,代表了一种具有前景的、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研究NO剂量依赖冲突作用的非侵入性工具。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DOI号:10.1038/s41563-024-02054-0

️PMID号:39587281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7、英文标题:Accelerated intestinal wound healing via dual electrostimulation from a soft and biodegradable electronic bandage

️中文标题:一种柔软可生物降解的电子绷带,通过双重电刺激促进肠道伤口愈合

️发表期刊:Nature Electronics

️影响因子:33.7

️文献解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常凌乾、王柳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余存江共同研发了一种柔性、可生物降解且自供电的电子绷带(E-bandage)。该绷带由柔性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制成,能在生物体内自降解,无需二次手术取出。E-bandage通过Mg和Mo微电极实现的自供电原电池提供能源,其双重电刺激机制有效促进肠道伤口的愈合,并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的风险。E-bandage双重电刺激机制包括:首先,脉冲电刺激诱导上皮细胞电转染,促进上皮生长因子等愈合因子的表达;其次,直流电刺激增强转染进细胞的愈合因子的分泌。️值得一提的是,该E-bandage的应用范围不仅限于肠道,还可适用于神经系统、皮肤和肌肉等其他器官和组织的伤口愈合,为生物降解医疗植入物领域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可行途径。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DOI号:10.1038/s41928-024-01138-8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8、英文标题:Hypoxia induces mitochondrial protein lactylation to limit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中文标题:缺氧诱导线粒体蛋白乳酸化以限制氧化磷酸化

️发表期刊:Cell Research

️影响因子:28.1

️文献解读:复旦大学邵志敏及徐薇团队发现了线粒体蛋白乳酸化是由细胞内缺氧诱导的,用以限制氧化磷酸化(OXPHOS)。研究发现线粒体alanyl-tRNA合成酶(AARS2)是一种蛋白质赖氨酸酰基转移酶,其蛋白酶体降解通过氧敏感羟化酶PHD2催化脯氨酸377羟基化而增强。缺氧诱导AARS2积累到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中的PDHA1赖氨酸336和肉碱棕榈酰基转移酶2 (CPT2)赖氨酸457/8,分别通过限制丙酮酸和脂肪酸氧化的乙酰辅酶A内流来灭活这两种酶和抑制OXPHOS。SIRT3可以逆转PDHA1和CPT2的乳酸化,从而激活OXPHOS。在小鼠肌肉细胞中,运动时乳酸氧化诱导的细胞内缺氧诱导乳酸化,以限制高强度耐力跑竭时间,可通过降低或增加乳酸化水平分别增加或减少乳酸化时间。️总的来说,该研究结果表明线粒体蛋白乳酸化整合了细胞内缺氧和乳酸信号来调节OXPHOS。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所,复旦大学儿童医院,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代谢重塑与健康重点实验室

️DOI号:10.1038/s41422-023-00864-6

️PMID号:38163844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9、英文标题:Combined targeting of GPX4 and BCR-ABL tyrosine kinase selectively compromises BCR-ABL+ Leukemia stem cells

️中文标题:联合靶向GPX4和BCR-ABL酪氨酸激酶以选择性损害BCR-ABL+白血病干细胞

️发表期刊:Molecular Cancer

️影响因子:27.7

️文献解读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Chengwu Zeng、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研究所Chengwu Zeng和Yangqiu Li、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医学院Weizhang Wang、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生物系Zhenhua Chen及相关团队关于BCR-ABL+白血病的最新研究。持续性的药物抵抗和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存在,仍然是治愈BCR-ABL+白血病的巨大障碍。本研究证实,双硫仑(DSF,一种美国FDA批准的酒精依赖的药物)可通过诱导铁死亡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协同作用,抑制BCR-ABL+细胞,特别是靶向抑制耐药细胞和LSCs。研究还阐明了DSF促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降解,诱导铁死亡的机制。️该研究表明了GPX4和BCR-ABL的双重抑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可以协同靶向患者的母细胞和药物不敏感的LSCs,为推进白血病治疗提供潜在的途径。

️作者单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研究所,广东药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生物系

️DOI号:10.1186/s12943-024-02162-0

️PMID号:39465372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10、英文标题:The browning and mobilization of subcutaneous white adipose tissue supports efficient skin repair

️中文标题:皮下白色脂肪组织的褐变和动员支持有效的皮肤修复

️发表期刊:Cell Metabolism

️影响因子:27.7

️文献解读: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的Ting Su和Feng Lu关于皮下白色脂肪组织(sWAT)在皮肤修复中的作用的最新发现。真皮脂肪细胞被认为是皮肤修复和再生的重要参与者,但sWAT在皮肤修复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揭示了创面愈合过程中sWAT的动态变化。小鼠谱系追踪研究结果显示,sWAT可进入大创面并参与肉芽组织的形成。通过基因沉默PRDM16(一个关键的调控因子)以抑制sWAT的形成,可阻碍伤口愈合过程。转录组学结果表明,sWAT中米色脂肪细胞,可大量表达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和肌成纤维细胞功能的神经调节蛋白4 (NRG4)。在糖尿病创面中,sWAT的表达被显著抑制。️本研究表明,来自sWAT的脂肪细胞,可多方面调节创伤修复过程,并有希望治疗与衰老和糖尿病相关的炎症性疾病,和有缺陷的伤口愈合。

️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

️DOI号:10.1016/j.cmet.2024.05.005

️PMID号:38838641

️产品名称(产品货号):

编辑

Elabscience®将持续深耕生命科学与健康领域,用心打磨产品,做好服务,助广大科研工作者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