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全链条研发!中国散裂中子源超半数谱仪规划具备这项功能

2025-02-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 月 24 日,第15届凝聚态物质与极化中子研究国际会议(简称PNCMI 2025)在东莞召开,来自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多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极化中子的平台建设、最新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该会议为期五天,是首次在中国举办。

“散裂中子源主要做两个测量,一是测量中子动量的改变,二是测量中子能量的改变。但实际上,还有第三个测量,就是测量极化的改变。”会议执行主席、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童欣介绍,中子具有很强的穿透性,被广泛用于材料结构与动力学的测量,而极化中子则可以用来观测材料内部非常复杂的微观磁性及其变化。

科学研究的技术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极化中子技术是当前国际各大中子源积极发展的先进实验技术和方法,是研究磁性薄膜材料、新型磁存储材料、高温超导材料、新奇量子材料等不可替代的技术,已成功应用于磁性、强关联、纳米、自旋电子、高分子和生物等材料的研究。

“我们的研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童欣告诉记者,极化中子技术的应用,将极大促进我国科学创新的发展,“例如,我们用极化中子技术研究电机在转动过程中内部磁场是如何分布的,进而提升电磁转化的效率,这对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很有帮助”。

目前,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建成了我国首个极化中子实验平台,完成了极化中子全链条研发。在中国散裂中子源已建和规划的20条谱仪中,超过半数规划具备极化中子功能,将为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物医药及精密制造产业等提供不可或缺的实验表征支持,助力产出更多重要和突破性成果。

童欣表示,极化中子技术门槛较高,目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相关研究设备。此次会议的召开,将推动我国极化中子技术的研究应用和发展,拓展极化中子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用户群体,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青年骨干人才。

此次会议是东莞高层次人才活动周的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广东省极端条件重点实验室主办,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产业与国际科研机构等提供了顶尖人才集聚交流合作、学术研讨的高端平台。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总指挥王生表示,此次会议国际影响力强,多位国际极化中子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知名专家参会,希望青年科研人员通过此次会议,系统地学习极化中子基本技术和理论、极化中子谱仪基础及技术,探讨极化中子散射研究和应用的前沿问题。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