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和读书获得信息
很多人都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以为别人提供的信息都是可靠的。即便他们综合了很多人提供的信息,也不一定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为他们从来不读书,没有从书本获得知识,没有在读书中确立独立的人格和思想,甚至不会独立思考,而是会人云亦云,听从别人的意见,就算是随大流了。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人喜欢阅读网络上的信息,却从来不读书,以为网上的信息很及时,准确而可靠,却不知道这些信息大多都是人工智能推送的信息,是分析了每个人的上网喜好之后,给人们做了兴趣分类,根据人们的兴趣推送一些信息。甚至这些信息是人工智能自己制造的,并不一定准确而可靠。很多人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也喜欢从别人那里打听信息,获得这些信息之后,就要做出自己的决定,其实已经完全被信息操控了。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时间。很多人已经被互联网信息牵着鼻子走了,不会独立思考,要经常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最终成了庸庸碌碌的一个人。而资本投入互联网之后,运作互联网经济模式,给人们形成一种信息的狂轰滥炸,让很多人接受互联网信息的推送,最终分析透了每一个人,而且让每一个人变成了透明人,变成了互相打探信息的庸庸碌碌的人。互联网经济有好的发展模式,但并不会鼓励人们读书,却可以鼓励人们买书。很多人在网上买了书之后,没有看几页就不看了,因为书本的吸引力不如互联网的信息吸引力大。书本提供的信息并没有根据个人喜好来,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是投其所好,根据个人的喜好推送,最终会增强用户粘性,把人们牢牢吸附在信息上面,最终引导人们去消费,实现投入互联网的资本迅速增殖。
虽然信息呈现多元化趋势,有多种存在形态,人们需要打开视野,获得多种信息,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但互联网经济模式并没有让人们完全打开视听,而是把人们牢牢吸附在互联网上,用信息干扰人们的视线,最终让人们完全相信互联网上的信息。因为人们不再经常串门了,而是通过建立聊天群来产生互动,和亲友之间通过网络电话沟通,既省钱又省去很多的舟车劳顿。足不出户就可以和亲朋好友沟通,甚至无所不谈,还有什么比这样更自由更快活的呢?长时间交谈就可以互换信息,甚至身边发生了什么小事儿都能知道,何必去读书呢?读书获得的知识大多比较高远,不能贴近社会现实,甚至没有什么用,还不如亲朋好友之间交谈一会儿,说些家长里短的话获得的信息更多,也更有用。普通人这样认为,就往往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会多方面打探信息,会从亲朋好友口中听到一些信息,会通过互联网推送的内容获得一些信息,却从来不会从书本获得一些信息,不会自己判断,总是认为自己获得的信息是正确无误的。甚至很多人只是当了网络信息的传声筒,转述了信息的内容,却并没有加以评论。
很多人喜欢在网上转发信息,转发就代表一定的兴趣和爱好,也很容易被互联网背后的大数据捕获。大数据系统分析转发的人群喜好,可以给人们准确推送一些此类的信息。最终人们会被网络背后的大数据完全算计,变成一个透明人。但很多人并没有发觉自己变成了透明人,而是认为自己获得了很多互联网上的信息,变得博学而多才,其实只是被互联网上的信息洗脑,生活在信息茧房中而已。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不如直接到网上浏览信息。当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之后,很多人就都被互联网上的信息洗脑了,也被完全操控了。其实真实的信息并非是互联网上推送的那些信息,而是通过人们分析、比对之后获得的一些结论。当然这些结论也有可能出现偏颇的倾向,和个人的认知系统有关系,和个人的学养也有关系。个人的认知系统要靠不断获得经验来丰富,通过读书可以迅速获得经验。个人的学养也需要不断读书,不断分析,不断比对,不断概括来获得。而这种分析、比对和概括能力,就是通过读书获得的。
读书获得的信息量相对比较少,而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信息量是很大的,但人们专注于读书的过程中,会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分析之后,会丰富人的认知系统,进而让人具备极强的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读书获得的系统化的知识可以转化成人极强的认知能力,而互联网获得的碎片化的知识却只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并不会形成人极强的认知能力。虽然互联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庞大,甚至有信息爆炸的态势,对各种各样的人形成狂轰滥炸,但这样的信息并不能形成人的系统化认知,也不会促使人进行分析、比对和概括。人们接受互联网的信息时间长了,就会喜欢从别人那里获得信息,喜欢人云亦云,喜欢随大流,却往往被资本洗脑,失去了独立的人格和判断能力,甚至失去了追求真相的能力。而这样结果正是资本灌输的结果,资本需要人们成为被引导的对象。
人们还是尽量远离网络上的信息,尽量避免被网络背后的大数据洗脑,要专注于读几本书,通过读书获得系统化的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主要还是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健全的思想,而不至于被网络上的信息牵着鼻子走,也不至于经常从别人那里打探信息以至于成为常态,更不至于失掉个人的独立性和探索真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