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类高校融入 AI 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25-02-19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AI 技术深刻影响着各领域,高等教育也不例外。电子科技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信息类高校,凭借敏锐的行业洞察力,积极将 AI 技术融入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

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电子信息领域名校,凭借深厚学术积淀和科研实力,在 AI 人才培养上成果显著。学校以学科交叉为导向升级课程体系,除基础 AI 课程,还开设 “AI + 集成电路设计”课程,引导学生用 AI 算法优化芯片设计,提升芯片性能;“AI + 通信工程” 课程聚焦智能通信系统研发,培养学生在 5G/6G 网络中用 AI 解决信号处理等问题的能力。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 AI 教育变革中表现突出。寒假期间,校长带队与行业专家研讨,构建 “人工智能 +” 教育生态,优化“数字素养” 指标,融入通识课和专业课,形成教学闭环,确保学生掌握 AI 知识。在课程体系上,构建“1+1+M+N” 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包括微专业、通识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拓展课程广度和深度。同时,利用数字校园、智慧教育平台及 AI 技术,贯通人才培养各环节,精准生成画像,落实 PDCA 改进机制。此外,学校构建教师 AI 素养提升体系,打造微课和案例库,选树教学典型,为毕业生开展讲座和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结合自身气象领域优势,将 AI 技术用于气象研究和教学。在气象课程中引入 AI 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海量气象数据,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学校建立 AI 气象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外机构、企业合作,开展 AI 气象研究和应用开发,培养气象与 AI 复合型人才。

这些高校立足自身特色和行业需求,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全面推进 AI 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它们的探索为 AI 与高等教育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 AI 技术的发展,这些高校将继续引领,培养更多适应数字经济需求的人才,推动行业和社会进步。

AI浪潮中,这些信息类高校立足自身特色,持续探索创新,跨学科课程重构知识体系,运用智慧平台实现精准培养,依托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当AI成为教育进化的一大变量,这些高校的实践不仅可以培养出驾驭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还将推动高等教育智慧化的快速转型,以中国智慧定义技术时代的教育范式。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