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中华网|全国最值得去的百家科技馆之湖北省科技馆
探秘湖北科技馆:邂逅《大江与文明》的独特魅力
作者:夏令之(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在湖北,有一座承载着无数奥秘与惊喜的科技馆。当你踏入其中,不必惊叹于造价7亿的大气场馆,也无需对利用高端技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的超级工程展厅啧啧称奇,更不用被那些让孩子们兴奋不已的科技风暴展览和浩瀚的仰望星空展厅迷得晕头转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湖北人,在多次走进湖北省科技馆后,我才发现它真正的独特之处——科技瑰宝展厅里那幅全球独一无二的超大展项,手绘壁画《大江与文明》。
科技瑰宝展厅主要展示长江流域先民们的智慧,以及诞生于此的各项发明创造。而这幅出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邱志杰教授之手,长约30米、高约7米的壁画,无疑是展厅里最耀眼的明星。
仔细端详这幅壁画,你会发现它并没有完全依照长江真实的地理形态绘制。它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地图作画方式,把长江流域的科学史和技术史巧妙地融入山脉与河流之间,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解构大江与文明。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长江流域的科技文明高度且高密度地集中在故楚一带,而少数民族地区,像云南、西藏、青海等地,相关的科技文明记载就比较少。要是按照真实地理形态绘制,整个地图就会出现东部密集、西部空白的不平衡布局。而且,长江流域各处的古文明遗址处于同一纬度和近似时间,考古成果有很强的趋同特点。把同样的话题散布在整张地图上,既不利于参观者观赏,也不利于学习。
据说,邱教授在创作时考虑了诸多因素,最终确定以话题为脉络,采用从中间向四周发散的模式。在地图中间,绘制了中华历史上的诸位神话人物,他们就像是早期科学思想的探索者,作为长江流域科学文明的源头,从半科学半神话中衍生出21条支线,最终归入现代科学领域。通过这些支线,我们能清晰地看到长江流域科技文明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些脉络里,绘有3000多个名词。一些特别重要的名词被画成了特别锋利的石头山,而那些影响特别大、涵盖内容特别多的名词,则被画成了平顶山,于是,形态各异、深浅不同的山脉便跃然眼前。这些线条看似独立,实则有着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最上面是数学和天文学,接着是地理,然后是陶瓷,再是茶。茶文化推动了中国瓷器的发展,茶后面接着稻作,水稻又和水利工程有关,从水利工程延伸到海塘,再延伸出去就是造船。纺织部分,用的是披麻解索皱的画法,就像把麻绳散开的线条。
比如,纺织和造纸在一个区域,因为它们都和纤维有关。纤维编织起来成了布,压在一起就成了纸。从造纸自然就过渡到印刷,然后是漆。漆能给建筑物防腐,从漆的制造到建筑,接着到冶炼,冶炼又与军事技术紧密相连,一开始是火药,火药发展到汉阳造和江南制造厂。火药还有一条支线是炼丹,炼丹又和中医联系在一起,这不禁让人想起药王李时珍。
这种平面布局形成了一个由许多线性发展构成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许多知识相互交织。站在这幅壁画前,你能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古代文明发展的浩瀚与奇妙,一种强烈的归属感油然而生。
《大江与文明》打破了传统的、一目了然的科学技术史思维导图模式,它更像是一位无声的向导,引领着观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探索、旅行。它之所以是科技瑰宝厅的画龙点睛之笔,是因为它和展厅里的展品形成了完美的对应关系,展厅里的所有内容,几乎都能在这幅地图上找到。
在这里,你可以尽情阅读,无限串联和湖北有关的名人文化,从《大江与文明》中感受来自本土的文化力量,欣赏孕育着长江儿女的文明瑰宝。
跟随我的脚步,带你领略每个科技馆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