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院士为助农民脱贫,亲自直播卖土豆,这才是科学家

2025-02-17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一股清流横溢于纷繁世间,总有一些人甘于平淡,他们脚踏实地用自己的知识技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他们不利功名而是扎根于不毛之地,怀科学之技为国为民。追求知识是他们一生的信仰,但他们却不会忘记过着平淡生活的人民。

为了能够让大山中的农民科学种植农产品并把产品卖出去,他甘愿放下院士的头衔,扎根基层用知识种植农产品、在网上带货直播,他就是"农民院士"朱有勇。一股清流在纷繁的社会绽放光彩,他授人以渔、为国为民,以不一样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

与众不同,敢于放下,走进人民

"我年轻,我来干!"2015年,当时刚满50岁的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非常坚定地说。5年前,接到国家及其有关部门的通知,中国工程院受命对云南澜沧这个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

澜沧地处横断山区高原地带,气候不宜、交通不便,生活在这一带的人大部分还过着贫困的生活。澜沧县处于云贵高原地区,这里气候常年恶劣,土地贫瘠,交通极其不便。当地的主要经济收入来于农业和外出务工,经济收入低,贫困问题普遍存在,当地大部分人仍然生活贫困。

"这地方这么穷,我们亏欠农民太多,是我们来晚了"初次调查走访澜沧地区的朱有用如是说。由于气候恶劣、土壤条件差、交通不便,农产品种不出来更卖不出去,导致这片地区当地人生活依然贫苦。

当朱有勇看到村里有些农户家徒四壁,住的不是平房而是茅草房,家里除了最基本的生活用具之外,没有一件是像样的东西。他感慨不已,他知道农民生活确实困苦,自从以后他坚定了扎根在这里的决心,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帮助当地人脱贫。

朱有勇他深入基层,扎根农村。从2015年起,他深入农村地区,充分运用自己的学识,发现当地农业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体。为此他调查研究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得出结论结合当地种植悠久的土豆来发展农业经济。

朱有勇放下院士头衔,带领团队深入每一个村庄,与农户们一起研究种植冬季土豆。他不仅是对农产品生产上入手,而且结合电商经济发展模式。在他的组织牵头下,很多农户们受到各种专业的农业种植培训,很多农户第一次受到各大电商平台的电商培训。这样农户们不仅学会了如何科学种植,而且学会通过科技更好地把产品卖出去。

与时代同行,清一色直播带货

互联网科技不断的飞速发展,由互联网衍生而来的互联网经济成为一种现今主要一种经济方式。例如网红经济,这种经济是近来出现的较新的经济模式,对于偏远地区农产品推广和售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电商平台通过直播推广产品及增强产品的影响力,通过科技手段更加有效的将产品售出。直播带货的经济效益与直播人知名度和影响力息息相关,网红、大咖、明星等带来的效益相对高一些。看惯了明星网红大咖的直播带货,你有没有想过直播带货也有一股清流出现。这次的直播带货与众不同,它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在网友面前,纷纷地网友点赞。

这次直播带货没有明星大咖,也不是高端产品的直播,而是一个普通的电商助农直播。4月7日下午,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蒿枝坝村,就上演了如此特别的一幕。"挑土豆,芽眼要浅、皮要光滑发亮。这样的土豆做醋溜土豆丝、土豆烧牛肉、黄焖土豆都很好吃。"大家都可以看到,拼多多助农直播中,一个身着朴素,头戴草帽的人在麻利地带货直播。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直播解说农产品之余,他还亲自操刀下厨,在露天环境下有模有样的用土豆做各样的菜,网友通过直播疯狂点赞。

一个工程院院士竟卖力地直播助农,在他身上所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工程院院士的清一色直播带货,与以往直播带货存在不同。这不是为了个人作秀,而是深切为人民着想正确而又有智慧的办法。朱有勇在直播中说到:"大家买一斤,就是为澜沧扶贫出一份力,希望大家都来支持澜沧扶贫产业。"

他用知识帮贫困地区的农民卖出产品。全国广大网友在朱有勇院士身上没有看到一丝丝作秀,看到这样的方式,全国广大网友在直播上纷纷点赞院士的行为,个个夸赞他是"农民科学家。"直播的经济效益巨大,全国各地的人们纷纷下单,该地区的土豆被卖得精光!

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电商经济已经逐渐成为一种经济模式。偏远地区因为网络和经济的问题,对于互联网这样的经营模式还存在很大的模糊。

为了能够种好农产品,并把农产品卖出去,朱有勇可谓是花了很大力气。他在云南农业大学组织牵头,通过培养当地的学生学好知识回乡助农;并组织开展对农户的种植培训和电商的经营培训把农产品卖出去。5年来,澜沧地区农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

身藏功与名,扎根基层

自古以来总有一些人,能淡泊名利,放下身份,心系人民,身藏功与名。在2000年,《自然》科学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控制稻瘟"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的刊登发表其瞬间就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文章在于水稻的防害、农药使用问题及其水稻产量、质量问题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对于水稻种植的产值、质量和经济是一种新的科学方法。理论上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其在实践中得到成功。这篇文章推出技术方法得到了中国水稻种植区的实验证明,运用这项新技术种植水稻,水稻的产值及经济效益得到了很大提高。

技术推广到国外也产生了很大的效益,一直被称赞这是一项好技术。如此具有实践效益的技术,在中国除了"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研究发表外,他就是被人们誉为"农民院士"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然而朱有勇并没有受名利的影响,他一如既往地踏踏实实搞研究做工作。在农业领域上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理论,不断推动我国农业科学进步;他在思想和行动上不被世俗所扰,而是不断的地提高自我。在工程院做了研究,又深入大山扎根实践,用自己的学识和行动帮助人民。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个人不甘于平淡,奋发向上这并没有什么错,而是能够在取得一点成就后仍然依旧如故的人少之又少。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的朱有勇甘于放下自己的头衔,扎根基层,用自己的知识和行动为人民服务。

也许很多人不禁会问:"一个院士不该是在办公室里研究学术,非得到基层去受苦受累,这是在作秀吗?"非淡泊无以明志,这就需要一个谦虚、内心坚强的人。

而朱有勇院士何尝不是如此。他坚守一线,通过自己的学识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甘于放下一切,这就是"农民院士"最美的样子。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个人需要的不是眼前的功名利禄,而是在他的内心深处的理想和责任。纵览古今中外,他们淡泊明志,心系天下,被人所铭记。

朱有勇甘于平淡,勇于放下自己的架子,扎根基层,贴近人民,为人民谋利。他用知识组织培训农民科学种植,并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直播带货帮农户售出产品,受人与渔。心中淡泊、心系人民的"农民院士"都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敬重。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