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回忆火箭加速:短短一刹那,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2025-02-1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03年10月16日6时,数以亿万计的国人或守在电视机前,或守在收音机前,听到了一句话:

“我为祖国感到骄傲!”

飞天第一人,杨利伟顺利返航,也标志着国家航天事业进入新的篇章。

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现如今的杨利伟已经退居二线,担任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但提起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杨利伟还是不免想起在太空中的那一天。

而他回忆火箭加速时,曾说:

“短短一刹那,我的五脏六腑似乎就要碎了。”

当年杨利伟到底经历了什么?

中国人的太空情结、飞天第一人

1961年4月12日,是一个值得全人类记住的时间。

这一天,苏联航空飞行员尤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加加林,成功穿着90千克的太空服进入太空,看到了地球的全貌。

自那之后,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

太空作为刚刚“开发”的领域,世界各国都企图从太空的角度来达到科技创新、革新的目的。

很快,美国飞行员艾伦·谢泼德,在同年5月5日乘坐“自由七号”进入太空。

苏美两国的成功,让各国加速了太空事业。

彼时,毛主席就提出了“两弹一星”的计划。

但当时,我国的工业基础实在过于落后,以至于虽然科学家们紧跟时代,追逐人类最前列,但还是到1999年11月20日,才顺利将“神舟一号”送到了太空。

而从“神舟一号”到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又过去了三年时间。

此时距离人类探索太空,过去了三十多年。

而中国人的太空情结,又何止三十多年?

自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开始,中华民族对太空的探索就已经开始。

翻开中国太空史我们就会发现,古人对飞天的梦想早就孕育多年。

比如,在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叫陶广义的人,就做出了如今我们看来“疯狂”的举动。

这位陶广义被朱元璋赐名“成道”,享“万户”的俸禄,因此如今史书更多记载的是“万户飞天”。

而他飞天的方式也很简单,他把几十根火箭绑在椅子上,希望借助火箭的推力推着椅子和自己飞上天。

但当时的制造工艺实在落后,火箭刚点燃很快就爆炸,坐在上面的万户也为飞天献出生命。

无论是“嫦娥奔月”,还是“万户飞天”,都寄托了中国人深厚的飞天情结。

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杨利伟成了被组织选定的“飞天第一人”。

得知这一消息,杨利伟心中充满自豪感。

但彼时航天员的各项指标都力求稳定,包括情绪。

杨利伟虽然激动,但他还是极力保持稳定,他对身边人说:

“我很感谢祖国和人民给我的机会,我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完成首飞任务。”

“五脏俱裂”的26秒、杨利伟顺利上太空

10月15日凌晨2时,杨利伟被随行的医生叫醒。

杨利伟醒来后就知道,时间到了。

他整理好自己的思绪,跟随医生进行最后的体检和各项测试。

与他一起的,还有翟志刚与聂海胜——他们两人是指挥部指定的备份航天员。

待到各项检查通过之后,杨利伟就进入了“神舟五号”中。

“10、9、8、7……”

随着指挥部的倒计时,杨利伟也做好准备。

众人只看到面色平静的杨利伟,但却不知道此时杨利伟心中那激动的心情。

身为一位航天员,他自然知道“万户飞天”的故事。

尽管此前国家已经进行多次实验,但毕竟是第一次正式载人飞天,没人能确保万无一失。

此时的杨利伟,心中也不免想到自己会不会成为“万户”?

怀着这种心情,他缓缓举起右手,庄严地敬了军礼。

此时,全国各地的人民都在关注着这件事,都祈祷着任务顺利完成。

很快,随着载着飞船的火箭被点燃,杨利伟被一股巨大的推力带着朝太空飞去。

火箭的速度太快,好在平时杨利伟已经训练多次,飞船此时传来的压力并没有让杨利伟感到意外。

但很快,火箭与飞船突然产生强烈的共振。

这种共振频率极快,传到杨利伟身上,让他只觉“五脏六腑都要震碎”。

这种情况是地面训练时从没有发生过的,杨利伟也不知道如何应对——濒死感让他觉得可能任务要失败了。

好在,共振感“仅仅”过去了26秒,是的,常人的26秒与这濒死的26秒,客观上相等,却让杨利伟记住终生。

火箭继续朝大气层飞去,速度也越来越快。

很快火箭就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分离,最终脱离地球的引力,来到了太空。

已进入太空,杨利伟就感到一种失重感。

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失重感,很快杨利伟就看到身边的东西都漂浮起来,好在事先都系着绳索,才不至于东西乱飞。

一意识到自己来到了太空,杨利伟立刻向地面指挥中心示意。

之后来不及激动,开始按照既定的计划执行任务。

地面指挥部看到这一幕,顿时爆发巨大的欢呼声。

杨利伟的动作,意味着任务第一阶段完成。

同时,这也象征着,中国人的飞天梦真的踏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一步,就像阿姆斯特朗说的“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一样。

杨利伟虽然没有踏出太空舱,但对中国人来说,就是一大步。

三四十公里的黑障区、杨利伟顺利返航

“神舟五号”的任务,最重要的任务其实已经过去一大半,剩下的就是返航的问题。

因为事先对任务的设置,杨利伟在太空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睡觉”。

按照计划,此次太空旅行时间为一天,这一天多的时间里,杨利伟可以在舱中睡过6小时。

但他却没有按照原来的安排,在完成飞行程序的任务之后,他只是休息了半个多小时,就醒了过来。

他希望自己可以尽可能收集数据。

作为“要强”的中国人,杨利伟很清楚国家与其他国家在太空事业上的差距,而这种差距只有花费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

所以,他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感受失重、尽可能地多做动作,拍摄资料,为今后的工作做准备。

当然,任务完成带来的成就感也是非凡的,杨利伟在激动之余,也在日志上记下自己的感受。

对杨利伟来说,他能来到太空“圆梦”,更多的是国家与人民的支持,是全中国人民的功劳。

10月16日4时31分,地面指挥部正式向杨利伟发布返航命令。

得到这一命令,杨利伟也知道自己的考验又来了。

返回途中,有一段“黑障区”,这就是杨利伟的考验。

“黑障区”距离地面大概40-100公里,飞船经过这一段距离时,会因为黑障区的特性,失去信号,也就是会与地面失联。

与此同时,飞船的快速飞行摩擦下,会产生几千摄氏度的高温,高速下坠加上高温,这是对飞行员的又一大考验。

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在6时04分的时候来到了黑障区。

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各项指标,心中想着就算自己牺牲,也要留下点数据给后来人。

于是,他就看到被高温烤得通红的飞船,按照杨利伟后来所说,他就像“坐在一个熊熊燃烧的炼丹炉”当中。

度过黑障区的时间,比共振的26秒更长,达到了数分钟。

这数分钟,杨利伟精神集中,随时准备应急措施。

好在几分钟过去,杨利伟与地面的联系信号再度接通,他知道,自己顺利渡过了黑障区这一关。

但他不敢放松,除了黑障区,还有最后的关卡——着陆。

在此之前,着陆作为航天事业的一大硬指标,也是限制许多国家进行航天工程的重要原因。

因此,杨利伟不敢有一刻放松。

他紧握操作杆,盯着各项指标,心中默数程序的执行情况。

当地面越来越近时,他敏锐地听到“砰”的一声,知道飞船反冲发动机开始工作,于是果断切断伞绳。

6时23分,当天安门国旗升起的一刻,杨利伟的飞船正好降落在内蒙古草原上。

这一刻,杨利伟终于可以放松些许,他没有去管嘴角流出的鲜血,第一时间向指挥部汇报:

“我是神舟五号,我已安全着陆!”

很快,工作人员打开了舱门,将杨利伟接了出来。

杨利伟紧绷了那么久的精神,这一刻终于舒张。他知道,多年的梦想终于完成!

杨利伟的飞天梦、面临的困难

作为第一位中国飞行员,杨利伟其实很小的时候,就对飞天的事情充满向往。

回忆往事时,杨利伟提到了小时候一次参观机场飞行的经历。

杨利伟出生在辽宁葫芦岛,他出生于1965年。

那时候,社会崇尚英雄,杨利伟自然也有着很深的英雄情结。

直到有一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机场参观,杨利伟看到了在空中飞舞的飞机,也看到了帅气的飞行员。

那一幕,深深刻在他心中。

从那之后,杨利伟就将成为飞行员,飞上蓝天作为自己的理想。

他刻苦追求,朝着飞行员的道路前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杨利伟无论是从知识还是身体锻炼各方面,都成为飞行员当中的佼佼者。

在1995年9月,杨利伟被部队通知参加预备航天员的选拔。

这个消息,令杨利伟一下子情难自已,他更加刻苦训练,希望可以达到要求,顺利胜任。

1998年1月,杨利伟完成考核,正式成为中国第一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杨利伟一向严格要求自己,他来到航天事业最顶端的一层,也没有放松——“超越,再超越”,这个想法深耕在他心中。

在各项考核中,他的综合成绩稳居第一。

每一位航天员都非常出色,但杨利伟依旧能取得综合第一的成绩。

但就像一句话说的,“自古忠孝难两全”。

事业上的成功,意味着杨利伟分配在个人家庭上的时间是稀少的。

在杨利伟备战神舟五号飞行任务时,妻子玉梅已经得了很严重的胃病,住进了医院。

医院要对玉梅进行手术,但杨利伟却需要回去完成训练任务。

这让杨利伟也陷入纠结当中。

妻子看出了杨利伟的纠结,于是握了握杨利伟的手,轻声告诉杨利伟:

“按计划去参加训练。”

妻子的话虽然短暂,但却让杨利伟放下了纠结。

而部队在得知杨利伟的情况后,允许他除了训练,其他时间可以在家中,照顾妻子,同时照顾5岁的儿子。

杨利伟对部队的照顾非常感激,训练起来更是刻苦。

正是这份刻苦努力的劲,让他成为首飞航天员。

而杨利伟专业、出色的工作能力,是“神舟五号”任务完美完成的原因之一。

“神舟五号”任务的完成,也成为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的起点。

被工作人员从太空舱带出来之后,杨利伟心中非常激动。

四周欢呼的人不断涌向他,而他此时却不知道说什么,他太激动了,激动到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时候,人群中有人喊了一句:

“杨利伟,你说句话!”

杨利伟听到这话,脱口而出:

“为祖国感到骄傲!”

是啊,在杨利伟心中,航天事业的成功不是自己的功劳,更多的是祖国、是全体人民的功劳。

时至今日,当人们称杨利伟是“航天英雄”时,他总会说:

“航天英雄从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

今天,中国航天事业越来越发达,已然来到世界前列。而这,是一代代航天人,一代代劳动人民铸就的成就。

向伟大的中华民族,致敬!

参考资料:

杨利伟中华飞天第一人任红雨

飞天接力跨越52年刘相龙

航天英雄董恒波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