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教授唯一的孙子今何在:不是阿里副总裁,是军委正团级参谋

2025-02-1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家钱学森,凭借他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满腔炽热的家国情怀,为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钱学森的精神影响了无数的科研工作者,也影响了他整个家族的价值选择。近年来,网络上关于“钱学森孙子是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的传言一度引发热议。

但真相却与公众的想象大相径庭。这波热议也揭开了钱磊低调的人生。钱磊是钱学森唯一的孙子,他并未投身商界,而是选择了一条低调却意义深远的路。

他在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担任正团级参谋,像他的祖辈和父辈一样,延续着家族的报国传统。

2023年,一则“钱学森孙子钱磊任阿里副总裁”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甚至有些还晒出了钱磊的工作照。

文章中写道:钱磊作为阿里巴巴网络安全副总裁,是钱学森家族的第三代代表人物。这一消息很快引发了公众讨论,一些网友感慨“科学世家转型成了商业巨头”,

甚至质疑“钱家后人是不是背离了钱老淡泊名利的家风”。 然而,经多方查证,这一传言实为一场误会——一场因同名同姓引发的误会。

阿里巴巴副总裁确实是钱磊,不过只是与钱学森的孙子钱磊恰好重名而已。阿里巴巴的钱磊于2008年入职,长期从事技术研发。

他的背景与钱学森家族毫无关联。而钱学森的孙子钱磊,毕业于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工程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了军队系统。

现任军委装备发展部下属的正团级参谋,主要负责军事装备的科研管理工作。这一误会的背后,反映了公众对钱学森家族的关注与期待。

同时也暴露了信息时代“标签化认知”的局限性。正如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所言:“我们家族的人从不以钱老的名义谋取便利,更不希望被过度消费。”

钱磊的成长轨迹里,被深深地烙印上了钱氏家族“报效祖国”的精神传承。他的父亲钱永刚教授在青年时期曾参军入伍,历经十年军营磨砺后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后赴美深造并回国投身教育事业。钱永刚以“军人本色”要求子女,强调“个人奋斗需与集体利益统一”。

在这种家风影响下,钱磊从小便对军事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曾携妻儿探望钱学森,那时钱老已年迈。

但仍然以“脚踏实地、服务国家”的格言勉励后辈。这段经历对钱磊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钱磊军校毕业后,长期在军委装备发展部信息系统局工作。

专注于军事装备的研发管理与信息化改革。2016年,解放军报一篇题为《风正帆悬看潮生——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一周年回眸》的报道中提到。

钱磊为装备科研管理体系的改革起草了关键方案,推动了军事装备现代化的进程。具体工作内容因涉密而很少公开。

但他的同事评价他“思维缜密、执行力强,兼具科研视野与管理能力”。 与外界对“红三代”的刻板印象不同的是,钱磊在军队中未享受任何特殊待遇。

他的晋升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甚至也曾因“钱学森之孙”的身份承受更多压力。钱永刚教授曾坦言,钱磊最反感别人用家族光环定义他的价值。

钱学森家族的选择始终围绕“国家需要”展开。钱学森本人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坚持回国,他的儿子钱永刚在特殊年代选择军营,孙子钱磊则投身国防科研管理。

家族三代人,虽然各自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却以不同的形式践行着“科技报国”的使命。我相信他们的这种选择绝非偶然,而是整个家族精神内化的结果。

钱学森晚年提出的“大成智慧”的教育理念,强调了跨学科思维与家国情怀的结合,这一理念在金陵河西学校“钱学森少年科学院”的实践中得到延续。

钱磊本人的军事科研管理工作,也正是“理论与实践结合”“个人与集体统一”的例证。

钱氏家族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低调务实,钱学森一生拒绝任何商业代言、回避媒体炒作,他的子孙也继承了这一作风。钱磊也极少公开露面,社交媒体上几乎找不到他的个人信息。

这种刻意远离网络、远离媒体的态度,既是对家族传统的坚守,也是对“科学家精神”的诠释。真正的贡献无需喧嚣,只需默默耕耘。

其实公众对钱磊身份的错误猜测,也折射出人们对名人后代的复杂心理:他们一方面希望名人后代能继承先辈的荣光。

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偏离预期”的选择感到不解。这种将名人后代符号化、标签化的心理,忽视了名人后代作为独立个体的自主意识。

钱磊选择军队而非商界或学术界,也证明了他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在保密性强、贡献隐性的国防领域,他找到了个人能力与国家需求的契合点。

当“钱磊”与“阿里巴巴副总裁”被联系在一起时,很少有人去深挖事件的真实性。大多选择了轻信。这种轻信背后,无疑是对“成功”定义的狭隘理解。

钱磊的事例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实现,往往存在于聚光灯照不到的角落。钱磊的故事,是钱学森精神的延续,也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缩影。

他选择了一条与祖父截然不同却又相通的道路:钱学森以科学突破守护国家安全,钱磊则以管理创新扎实国防根基。

这种“殊途同归”的选择,体现了家族精神的动态传承,它不是机械复制上一代的轨迹,而是在时代变迁中寻找新的贡献方式。

当今社会,我们或许需要更多的“钱磊”:他们不慕虚名,不逐浮利,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用行动创造自己的价值。

正如钱学森在1964年给青年学者郝天护的回信中所写:“科学文章的错误必须及时阐明,以免耽误后来者。”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正是钱氏家族留给后人最宝贵遗产吗?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