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搞定!东方医院周彩存团队研发穿刺机器人,肺部活检更精准

2025-02-1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在肺部疾病诊疗中,穿刺活检取病理是重要诊疗手段。如何让穿刺活检更精准?记者今天从上海市东方医院获悉,该院周彩存教授团队研发“导航”穿刺手术机器人,一针搞定肺部穿刺活检。

“穿刺活检时,肺小结节容易因呼吸运动而发生移动,不仅增加了穿刺取样的难度,也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周彩存教授介绍,传统方法常通过多次CT扫描来调整针位以实现准确穿刺结节,但这可能引起气胸、咯血等并发症,尤其当遇到病灶微小、位置隐匿等情况,难度更是升级。

如何改进穿刺技术,提高准确性,来减少患者痛苦?主导了近百项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的周彩存教授这一次将目光投向了医疗器械领域。

经过长期观察、调研,4年前,周彩存教授团队注意到基于CT图像的穿刺手术机器人技术。在规范合作的基础上,团队持续完善和改进机器人的使用,并于近期将这项“导航”穿刺手术机器人投入临床应用,该项目的临床研究也是周彩存教授团队首个医疗器械类项目。

据介绍,本次研发的穿刺手术机器人采用“CT影像和智能传感一体化技术”,一次扫描,系统即可完成患者坐标与定位系统坐标系的配准,再根据手术路径规划,实现穿刺器械的准确导航定位。机器定位达亚毫米级,从根本上提高了经皮肺穿刺活检的精准度。

患者吴女士两年前在外院接受左肺下叶低分化腺癌术,最近,她的病情出现反复,复诊PET影像检查显示,其肺部出现多个微小结节灶,初步诊断很可能肺癌已经扩散。

了解吴女士的情况后,周彩存教授团队建议她接受经皮穿刺肺活检,取出最新的肿瘤标本进行基因检测以及PDL-1表达水平检测。她也成了这款穿刺手术机器人的首批使用者。

吴女士的穿刺手术由周彩存教授团队的熊安稳医生负责,随着机器启动,床板缓缓移动,机器人对吴女士进行CT扫描;扫描完成的同时,影像即刻传输至穿刺手术导航定位系统,系统对其肺部进行二维图像与三维模型的重建。

随后熊安稳根据重建图像规划,手动用鼠标绘制进针路径,确认机械臂执行到达病灶上方后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操作。医生踩着脚踏,机器的圆环推机器臂自动运动到穿刺位置,机械臂末端自动定好进针的位置和深度,沿着机器臂末端的孔扎入吴女士体内。

经复扫确认,同轴针准确到达规划位置,熊安稳对吴女士肺部病变组织进行了活检取样操作。在机器人辅助下,不过10分钟,肺部的病理活检组织顺利取到,吴女士在穿刺手术过程中状态良好,也无相关并发症发生。

周彩存教授介绍,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在该系统的辅助下,穿刺效率明显提高,气胸和出血风险降低;整个操作流程省去了手术过程中粘贴标识、测绘穿刺点及“分步进针”等步骤,原本30分钟左右的传统穿刺手术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8至10分钟。

此外,机器人的使用并不改变医生传统穿刺习惯,无须特殊的光学、电磁类配件的安装与配准,经过培训的医生可快速、精准使用机器。同时,最让患者担心的有关CT扫描次数和受辐射剂量也大大降低。

该机器人在穿刺活检、消融治疗、肺小结节定位术中均可应用。产品于2024年初获得NMPA三类注册证, 团队在8月的ASCO Breakthrough大会上发表了oral presentation,相关临床试验成果也在国际著名肿瘤学杂志《Lung Cancer》的11月刊登出。

“医学科研和医疗创新技术的研发和进步,最终需要结合并且落实到临床的实际需求,通过开展广泛而深入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能促进创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临床。”周彩存教授说。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