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机品牌们不在执着于“视频增强”功能了?
随着智能手机屏幕技术的进步,视频增强在前几年一直受到不少手产商的追捧。不论是三星的HDR增强算法,还是小米的“大师画质引擎”,都在致力于对这一功能的开发。
那一段时间,视频增强功能几乎成了旗舰手机的标配。多家厂商们不遗余力地宣传这些技术,试图通过画质提升来吸引用户。但随着通信速率和普及率的提升,这种通过硬件来加强画质的技术便逐渐被边缘化。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相关企业完全放弃了这些功能。尤其像哪些半导体企业,所开发的新平台往往在视频增强的能力上更加突出。比如联发科的“MiraVision”,支持视频降噪、超分、插帧、HDR增强等一系列功能。有了这些高性能平台的加成,手机厂商们如果真的想要深度开发“视频增强”功能,是可以比较轻松的做到的。
只不过因为软件适配和成本问题,即便是手机厂商们有意愿开发,视频平台也不会愿意深度配合。视频增强功能的实现需要与视频平台进行深度合作,比如视频插帧功能需要针对不同的视频编码格式、应用框架进行适配。站在手机厂商的角度来说,如果这些功能本身的使用率不高,那么自然也会变成无效投入的伪需求。
目前主流的视频网站,在内容生态上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尤其是带宽速率的提升,让4K、HDR等高品质内容变得更加触手可及。而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视频平台的受益来源。与其与手机厂商们继续还做,还不如自己单独来赚这笔钱划算。
视频增强功能的“退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智能手机行业的现状。智能手机行业的竞争早已从单纯的硬件堆砌,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生态整合和用户体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