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接娃”咋就这么难 时间错位困扰多
小学放学时间过早,职工家长难以及时接送。最近,有深圳市民建议放学时间应延至18:30。对此,深圳宝安区教育局回应称,课后服务时间原则上到18:00止,特殊情况可由学校妥善安排。
孩子放学后出现“时间空档”,“接送难、看护难”的问题困扰着许多家庭。下午三四点,孩子放学了;而家长往往要到五六点甚至更晚才下班。涉及多娃多校时,家长更是疲于奔命。有些年轻家长请来老人帮忙,有些依靠课外托管,让孩子在“小饭桌”旁度过课后时光,还有些家庭只能请保姆,增加育儿成本,甚至有些家长不得不牺牲事业以换取接送自由。
“谁来接孩子?”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普遍存在的民生痛点,长期困扰着许多家庭,影响年轻人的事业发展和生育意愿。
面对放学与下班之间的时间错位,近年来双职工家庭越来越多地选择上校内延时班或参与课后服务。2025年,教育部发布通知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推行“5+2”新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到了2023年,又进一步强调要规范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回应家长现实需求。“三点半难题”用“六点半”来解决,这是相关部门从政策层面给出的可行性方案。
然而,“下班赶不上接娃放学”仍然是个问题。不论是延时到下午六点半还是六点,这个放学时间对于部分家长的真实下班时间而言仍显尴尬。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由于工作节奏快、通勤距离长、交通压力大,六点半在大部分打工人眼里远未到下班时间,更别说是到达学校门口接到孩子了。这种新的“时间差”再度提升了育儿的难度系数。
既然课后服务仍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能否要求六点半之后继续延时?面对不少家长的这一诉求,大部分学校持审慎态度。毕竟,老师也在上班。倘若只顾给家长孩子延时,不仅容易引发教师行业的职业倦怠,也会损害正常教学的质量。延长在校时间意味着家庭时间缩短,加重学校管理成本,影响孩子身心成长。
归根结底,“接送时间错位”的背后是家校衔接不够通畅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努力。在学校服务半径之外,建设更安全可靠的通学路,统筹覆盖面更广的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在家庭养育责任之上,增加更多“生育友好岗”,鼓励更具弹性的工作安排。如今,育儿不仅是家庭私事,更是整个社会价值理念的体现。有了多方支持,家长才能减轻负担,和孩子一同追逐梦想。
时常有人讨论: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养娃比过去更累?或许是因为城市的发展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或是“精细养娃”的认知无形增加了生育成本。如果把养孩子比喻成打怪升级,那么远不止“接送难”这一道关卡。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打造多元育儿生态,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