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子办了当事人对结果不理解怎么办 强化释法说理

2025-05-19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案件进入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当事人无法理解时该怎么办?法院依法审理后作出裁判,当事人发出“凭什么这么判”的疑问又该如何处理?司法实践活动具有专业性和复杂性,有时当事人难以全面理解其中的法律逻辑和裁判依据,导致对司法机关办案不理解、不满意,甚至引发后续申诉、信访等问题。

为有效回应这些诉求,福建省南安市人民检察院与南安市人民法院加强了司法办案释法说理工作。他们推出释法说理工作机制和“判后答疑+释法析理”模式,将司法过程和办案结果背后的法律原理讲清楚、讲透彻,让司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当事人从内心真正接受办案结果。

今年2月,南安市公安局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移送至南安市检察院。李某和黄某因工作琐事发生矛盾,李某动手导致黄某轻伤二级。承办检察官陈灿辉发现这起轻伤害案件符合刑事和解条件,于是组织双方开展和解工作。起初黄某对刑事和解十分抗拒,认为检察机关想对李某免予一切刑事处罚。通过结合法律依据和实际效果释法说理,最终促成李某道歉、黄某谅解。鉴于李某系初犯偶犯、认罪悔罪并取得谅解,南安市检察院拟作相对不起诉决定,书面释明后双方无异议,案件妥善办结。

南安市检察院出台《关于加强释法说理工作的规定》,明确释法说理工作的原则、责任主体和适用范围,针对不捕不诉、信访处置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提出具体要求。制作法律文书时,检察机关要向当事人详细说明案件事实及证据采信情况,对争议焦点逐一回应。除了书面说理外,还要求口头说理注重语言表达的通俗性和逻辑性,确保说理对象能够理解。

南安法院也在审判实践中发现,部分当事人因对诉讼程序缺乏了解,在审判过程中不能充分行使权利或对某些程序环节产生误解。为此,法院推出“判后答疑+释法析理”模式,将审判背后的法律原理、证据采信情况等进行详细阐释,让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司法公正。

在一起货款纠纷中,王某向陈某购买黄金麻石材未签合同,后以褪色为由拒付48万元剩余货款。一审法院判决王某偿还剩余货款,但王某不服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裁定发回重审。水头法庭受理此案后,发现王某对法院不予采信其关于质量问题的主张有很大意见,并强烈要求鉴定。水头法庭联系石材协会政协委员履职解纷室,向有丰富经验的政协委员黄国端请教。经过专业分析,双方打消了鉴定念头。承办法官趁热打铁,从有利于双方合作的角度出发释明法理,最终双方达成货款部分减价后分期付款的合意,并签订调解协议。

南安法院设立判后答疑团队,针对当事人关于案件事实和法律适用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答疑结束后,法院通过对接调解员、司法所工作人员及志愿者队伍,对案件库中的家庭开展走访评估、联合调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预防矛盾进一步扩大,提升服判息诉率。

南安法院还通过巡回审判、邻里法庭、法官工作室、巡回宣讲等方式,做实释法说理、法律咨询、典型案例“八进”等工作,提高群众法治意识。2024年2月,南安法院探索完善“巡回审判+判后答疑”模式,在综治中心设立巡回法庭,引导当事人及旁听群众正确把握和对待裁判结果,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法治效果。

南安市检察院在开展释法说理工作的同时,持续优化案件质量评查、听庭评议、检律协作、涉法涉诉信访联合接访等制度,不断提高法律监督质效和服务群众能力,畅通群众诉求渠道,推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落到实处,取得积极成效。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