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式终止对中国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引发连锁反应
4月2日,美国宣布自5月2日起取消对中国小额包裹的免税政策。这种做法不仅无法解决自身问题,还会破坏中美经贸合作和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
受此影响,一些国家的零售商近期调整甚至暂停了对美业务。5月2日,美国正式终止了对来自中国价值不超过800美元的小额包裹免征关税的政策。这一政策迅速引起连锁反应,对美国本地消费者和中小企业主产生影响。
《华尔街日报》报道显示,仅在2024财年,就有约13.6亿件包裹以这种方式进入美国,其中大部分来自中国跨境电商平台。路透社称,此举迫使一些电商平台重组物流体系,提高商品售价,并加速在美国建设本地仓库,以避免高关税的直接冲击。
一些外国品牌已经停止向美国发货,而一些中小企业甚至选择退出美国市场。彭博社指出,部分电商平台的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一倍,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普遍抱怨发货延迟。
美国某鞋类品牌将其库存从加拿大转移至美国本地仓库,因为一双原本售价175美元的中国制造运动鞋,如今若经过加拿大发货,将承担超过300美元的税费。
消费者也感受到压力,因为他们看到明显的价格上涨。专家指出,这项政策对低收入家庭的影响尤其明显,因为他们更依赖价格较低的跨境电商商品,如衣服、生活用品和小型电子设备。
卡托研究所研究员克拉克·帕卡德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项政策表面上是对中国强硬,实际上是在给美国消费者涨税,导致更高的价格和更慢的物流,消费者正在为这项政策买单。
据美国消费者研究所4月发布的报告估算,该政策可能令企业和消费者每年合计损失高达470亿美元,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低收入群体。同时,这一政策还将给美国海关系统带来严重压力,可能导致清关时间延误。
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一份估算认为,若美国政府想要对所有小额包裹逐一清关征税,至少需要数十亿美元的预算来扩建系统和增加人手,否则将面临全国性的口岸积压风险。
从5月2日开始,美国消费者点击“下单”后,等待的不再只是快递,而是一个价格全面重估的新现实。这项打着“维护公平贸易”旗号的政策,如今呈现在普通美国人面前的是购物车里不断上涨的金额和愈发缓慢的物流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