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要去海底挖稀土?大V解读 技术与战略博弈

2025-04-2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稀土是17种化学元素的统称,包括镧系元素及钪、钇。这些元素广泛应用于高科技领域,如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医疗设备和军事装备等。尽管稀土在地壳中储量丰富,但其分离提纯难度极高,且开采过程污染严重,因此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分离需要高精度工艺。中国科学家徐光宪于1972年提出“串级萃取理论”,通过多级逆流萃取实现高效分离,大幅降低成本,使中国从稀土出口“贱卖”转向高纯度产品主导市场。近年来的研究进一步优化了分离效率,但核心技术仍集中在中国。

从矿石到可用材料需经历选矿、分解、萃取、提纯、合金化等多个步骤。例如,极低品位稀土矿需通过磁选和浮选联合工艺预富集,再经化学处理提取。中国拥有全球80%以上的冶炼产能,且精炼技术(如磁体制备)占全球92%份额。传统工艺使用强酸,导致土壤和水源污染。中国曾为扩大产能付出巨大环境代价,如赣州治理污染费用是行业利润的6倍。

中国之所以垄断稀土加工,一方面是因为技术积累与专利壁垒。徐光宪的技术在计划经济时期无偿推广,形成规模化生产基础。市场化后虽然技术外溢,但中国已通过专利布局巩固优势。另一方面,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大稀土矿,还掌握从开采到精炼的全流程。西方国家长期依赖中国低价供应,主动放弃本土产能。此外,中国通过出口配额和环保政策调整供应,倒逼西方国家形成依赖。西方缺乏重稀土分离能力,短期内无法重建完整供应链。

美国试图通过海底挖稀土摆脱对中国依赖,但面临技术和法律障碍。海底多金属结核开采技术尚不成熟,规模生产需10年以上筹备期。此外,美国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单边开采可能引发国际争议。即使美国成功开采,仍需将矿石运往中国精炼,因本土缺乏重稀土分离能力。重建稀土供应链需数千亿美元投资和数十年技术攻关,而中国当前技术优势已形成价格壁垒,西方企业难以竞争。

稀土是高科技与国防工业的关键资源,中国通过技术突破、全产业链整合和环境代价换来了全球主导地位。美国试图通过海底采矿摆脱依赖,但短期内仍无法绕过中国的冶炼提纯技术。这一博弈不仅关乎资源,更是技术与战略的长期竞争。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