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伉俪向复旦一次性捐赠10亿元 助力顶尖科研机构建设

2025-04-24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之际,材料系高分子专业1985级校友李平和历史学系1986级校友廖梅夫妇决定一次性捐赠10亿人民币,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该研究院旨在成为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以交叉性、前沿性和国际化为宗旨,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校友伉俪向复旦一次性捐赠10亿元

学敏高等研究院面向全球招募博士毕业五年以内、国际顶尖的青年科学家,支持他们开展原创性、技术革命性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研究工作,努力取得颠覆传统认知、解决重大难题或创建新学科范式的成果,推动社会跨越式发展。

校友伉俪向复旦一次性捐赠10亿元 助力顶尖科研机构建设

在世界科学发展历程中,众多享誉全球的科研机构汇聚顶尖人才,提供长期稳定支持,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进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学科交叉融合趋势日益明显,国际科技竞争日趋白热化。在此背景下,强化基础研究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点。面对历史机遇,复旦大学以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孕育推动重大原始创新的宏伟蓝图。

校友伉俪向复旦一次性捐赠10亿元 助力顶尖科研机构建设

李平和廖梅夫妇一直在寻求合适机会助力母校发展。他们希望捐助一个有挑战性的项目,能够在学术上有突破,需要长时间和大量财力支持,但会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去年11月,夫妇二人回到母校,首次从学校科研负责人那里听说了建设研究院的构想。经过多次深入交流讨论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捐资10亿元支持建设复旦大学学敏高等研究院,助力学校的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

校友伉俪向复旦一次性捐赠10亿元 助力顶尖科研机构建设

“我们觉得中国已经到了这个阶段——可以在自然科学、基础科学领域,为全人类、全世界做一些贡献。”李平和廖梅夫妇期待研究院以全球最顶尖的科研机构为目标,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科学创新发展之路。“学敏”这一名称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与学术期许,期待复旦人秉持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保持敏锐的学术洞察力,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学敏高等研究院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局限于某一具体学科,聚焦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生物、医药、环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前沿领域,探索创新性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院采取自由灵活的管理体制,鼓励科研人员聚焦科研本身,支持长周期研究和颠覆性创新,赋予青年科学家充分的人事管理自主权,实行青年科学家负责制,根据团队研究计划给予稳定经费支持。

研究院已启动人才招募工作,计划在十年内引进近百名全球顶尖的青年学者,尤其是博士毕业后五年的青年科学家,不限学科和国籍。对入选的青年人才,研究院将按需提供各类资源与支持,给予最长20年的稳定支持,确保科研人员专注于高风险、高价值的研究项目。薪酬分配机制上,建立具有极强国际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保障青年人才无生活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考核评估机制上,探索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考核模式,推动长周期原创性科学技术突破。

学敏高等研究院依托复旦大学建设运行,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设立高水平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诺贝尔奖得主等国际高水平专家组成,负责审议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目标、任务以及重大学术活动等,人才工作小组专门负责人才引进和评估考核。

理想主义蓬勃发展的上世纪80年代,李平与廖梅在复旦相遇、相识、相知。他们在校园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学校校园文化的活跃分子,在学生会的工作中并肩合作,最终携手成为人生伴侣。本科毕业后,李平投身商界,成为宁德时代的联合创始人;廖梅则在复旦读了十年书,是著名历史学家朱维铮教授指导的第一位国内博士生。

离开复旦多年,但李平与廖梅始终心系母校发展。他们将复旦视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反哺母校成了他们不懈的信念与实践。于复旦百廿,校友李平与廖梅浇筑科研沃土,更寄托殷殷期许:“愿未来的复旦人继续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