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省人口年报出炉 区域分化明显
截至4月2日,23个省份公布了2024年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详细数据。从人口数据变化来看,区域人口的增减进一步分化。2024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人口数已连续三年负增长。在23个省份中,有7个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增长。
自2025年以来,广东、广西、福建、贵州、青海、新疆六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为正增长。其中,2024年贵州生育意愿最强,出生率达10.74‰;广东新生儿数量最多,已连续四十余年超过100万人。另一方面,辽宁生育意愿最低,2024年出生率为-5.3‰。2024年辽宁常住人口占全国的2.95%,新生儿数量仅有全国的1.89%;吉林的新生儿数量则跌至9.7万,在23个省份中位列倒数第一。过去十年,东北三省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越发突出,常住人口数累计下降超过1200万人。
民政部老龄司司长黄胜伟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要制定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以强有力举措提升生育率。
经济大省同样也是人口大省,且挑起了2024年的人口增长大梁。广东连续36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以全国9.07%的人口数,贡献了全国11.8%的新生儿。并且,2024年广东出生人口相比上一年还增加了10万人,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在全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广东的人口结构优势格外突出。2024年末,广东60岁及以上人口数占全部人口数的14.86%,大幅度低于全国22.0%的老龄化程度。同时,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比重为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
深圳和广州这两个一线城市的人口结构优势更加突出。2023年,深圳户籍出生人口数超过8.5万人,规模约等于同期吉林省全省的新生儿数量。深圳出生率达12.96‰,为全国平均出生率的2倍。此外,深圳常住人口中,15—59岁人口占比高达79.53%,平均年龄仅为32.5岁;2024年,广州户籍出生人口达到11.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58‰。相比之下,上海和北京则面临更多的人口结构性矛盾。自2025年起,上海人口自然增长率每年均为负值;北京则在2022年和2023年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的现象。2017至2024年,北京除了2023年常住人口小幅回升外,其他年份常住人口均为负增长,并且上海和北京的常住人口老龄化率均超过22%。
除了广东,去年GDP总量位于2—5位的山东、江苏、四川、浙江常住人口数均超过6600万,新生儿数量也均超过40万。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的23个省份中,广西、贵州成为GDP总量前五大省份外,唯二新生儿数量超过40万的省份。然而,贵州和广西虽均维持了高出生率且正增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但受限于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2024年的常住人口出现了不升反降的现象。
2015年,受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以及户籍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东北三省的常住人口数开始由增转降,并在此后开始了长达十年的人口负增长,十年间总共缩减了超过1200万人。具体来看,2014—2024年,辽宁省常住人口数从4391万下降至4155万人,缩减236万人;吉林省常住人口数从2752万下降至2317.31万,缩减434.68万人。黑龙江暂未公布2024年人口数据,但2014—2023年常住人口数也从3608万下降至3062万,缩减546万人。近几年,东北三省的户籍人口负增长现象进一步加剧。2024年,辽宁新生儿数量已跌至18万人,常住人口为4155万;吉林新生儿数量跌至9.7万人,常住人口为2317.31万人。
为促进人口回流以及高校人才留在本地,东北三省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例如,2023年哈尔滨发布《人才新政30条》,提出对毕业五年内在哈尔滨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每月给予1500元—3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等举措。此外,东北三省还推出“吉人回乡”“百万学子留辽来辽”等政策。在人口流失过程中,东三省的经济增长也面临一定压力。2014—2024年,辽宁省的GDP增速仅在近两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黑龙江全部低于全国平均增速。最近三年,黑龙江均未能实现年初设定的GDP增速目标;吉林的GDP增速则仅在2023年跑赢全国平均水平,2022年GDP甚至同比下降1.9%。
2019年,在31个省份中,仅有东北三省出现户籍人口负增长现象,但到2025年,这个数字变成了13个省份,2022年进一步上升至20个省份。2025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除了生育意愿较低之外,结婚的人数也在下降,这也将对未来的出生人口数量产生较大影响。民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比2023年减少了157.4万对,下降了约20.5%。十年前,这个数值为1306.74万对;离婚登记数为262.1万对,相比2023年增加了2.8万对,上升了约1.1%。
在出生人口数、结婚登记数下降过程中,部分省份性别比例失调问题也值得关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性别比为104.23(每100名女性人口相对应的男性人口为104.23名)。其中,广东、海南、西藏的性别比均超过了110;河北与东北三省的性别比均低于100,意味着四个省份为“男少女多”。近几年,新生儿数量下跌的影响已经逐渐显现。例如教育部数据显示,2023年普通小学数量降至14.35万所,相比10年前下降32.8%。为扭转出生人口数下跌走势,各地最近几年开始了生育补贴“大竞赛”。2025年7月,四川省攀枝花市在全国层面最早出台了育儿补贴政策。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王萍萍发文称,2024年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比2023年增加52万人,自2017年以来首次回升,主要受近几年生育意愿累积、各地生育支持政策逐渐落实以及龙年生肖偏好等因素影响,但也要看到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仍在减少,对中国下阶段出生人口依然存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