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1.6亿人已有“经济身份证” 信用体系助力多领域便利
公共征信系统数据库已收录11.6亿自然人的信用信息,信用记录良好的个人将在医疗、托育、养老、家政、旅游、购物、出行等重点领域享受便利。4月2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发布会,介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情况。
我国正大力推进建设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这一“总枢纽”,以实现信用信息的全国一张网。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推进“信用中国”建设。在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总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有关情况。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提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已建成,汇集了1.8亿经营主体超过807亿条的信用信息,成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的核心。此外,“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展示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每日查询量突破2亿次。
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任咏梅介绍,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数据规模最大的公共征信系统,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中,数据库信用信息指标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截至2024年末,该数据库已收录11.6亿自然人和1.4亿户企业及其他组织的信息,并于2024年全年提供了67亿次信用报告查询服务。同年,个人征信机构提供了包括信用评分、信用画像、反欺诈在内的各类服务达700多亿次。
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简称:信易贷)也已建立,实现了企业登记注册、纳税、社保、住房公积金等74项关键涉企信用信息的机制化归集共享,支持金融机构经授权后查询使用相关信息。截至2025年2月末,通过此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37.3万亿元,其中9.4万亿元为信用贷款,有效满足了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金融监管总局普惠金融司司长蒋平指出,截至2025年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3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比整体贷款增速高出5.7个百分点。其中,信用贷款余额为9.4万亿元,同比增速达到25.8%,占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总额的比例上升至27.6%。
近年来,“信用+”应用场景不断扩展。例如,浙江省推行了“信用+就医”模式,允许患者就诊结束后一次性付费,累计金额已达24亿元;江苏省则鼓励招标过程中采用信用承诺书替代投标保证金,已有91万投标人使用该方式,减少了1687亿元的资金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