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常束发,为何现代的古装剧偏爱头顶束发,后发披肩的阴阳头?
随着古代题材的影视剧日益火爆,观众的注意力不仅仅聚焦于剧情的展开与人物情感的变化,剧中的人物造型、服饰、妆容、发型等方面也成为了大家热衷讨论的焦点,甚至逐渐成为许多人模仿和向往的对象。近期汉服的流行便充分印证了这一现象的显著性。
然而,这一趋势也引发了关于古代文化是否被准确再现的激烈争论。曾经,网络上对汉服的穿戴和搭配方式展开过广泛的讨论,许多人认为这种现代版的汉服并没有遵循古代的穿着规矩,甚至有人指责这种风格对古文化的亵渎。此外,某些服装的过度改动和不恰当的穿搭场合,也常常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时常引起广泛的社会讨论。
除了服装本身,作为装扮的一部分,配饰如鞋子、袜子,甚至发型等同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对象。在古装剧中,一种常见但却常被批评的发型——“阴阳头”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这种发型被形象地称作“阴阳头”,因为它看似兼顾了古代男子传统的束发需求,又留有一部分长发垂肩,增添了飘逸的美感。
然而,由于现代人无法用自己真实的头发再现这些古老的发型,大多数影视剧中的发型都是通过假发完成的,这也导致了发型在视觉上的不自然,假发独特的光泽使得这种发型显得十分突兀,远离真实古代的形象。这让不少观众感到不满,批评这种造型脱离了历史原貌,让古装剧显得极为虚假,观众的代入感也因此大打折扣。
在古代,飘逸的长发不仅仅是美学上的追求,更是男子身份的象征。根据古人的传统观念,发丝是父母所“赐”,不容随意剪裁。自小蓄发成为男子对父母孝敬的体现。男子的长发是他们从幼年开始,持之以恒的努力成果。因此,古代男子的发型不仅是个人的外貌特征,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家庭责任感。
古代男子成年后,会举行成人礼(“冠礼”),这标志着他们正式进入社会,承担起责任。二十岁左右的男子,经过“冠礼”这一仪式,象征着成年的转变。冠礼时,男子会佩戴代表社会地位和身份的帽子,这一过程通常会有长辈和名人亲自主持,代表着男子从此可以承担社会责任,步入成人世界。
在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中,发型的变化通常与年龄、身份以及社会责任紧密相关。成年男子的发型讲究“束发”,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礼仪的一部分。束发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全束”,即将头发全部束起,整洁利落;另一种是“半束”,这种发型将头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束起,另一部分则自然披肩,呈现出一种既规范又自由的感觉。
此外,不同社会阶层的男子在成人仪式中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富裕家庭的男子,因身份的特殊,会进行较为隆重的加冠仪式,并且使用贵重的饰物作为头饰;而贫困家庭的男子,往往只能用较为简单的布巾来代替。在这一过程中,发型也随着所用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发型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例如,秦汉时期的兵马俑形象中,男子的发型大多采用全束形式,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军事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发型风格逐渐不同。到了清朝,剃发留辫的发型成为主流,男子前额的发际几乎被刮净,只有后脑勺处留有一条长长的辫子,成为清代男性的标志。
现代的古装剧,尤其是“仙侠”类的奇幻剧集,虽然设定的时间背景仍为“古代”,但由于中国历史的悠久与丰富,一个“古代”可以涵盖数百甚至上千年。因此,剧集的具体时代背景常常模糊不清,这也使得考证变得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剧组和化妆师往往根据创作需要,创造出一些脱离实际历史的发型,如“阴阳头”之类,这种强烈的“穿越感”往往让观众难以接受,产生“出戏”的感觉。
现如今,许多古装剧在制作过程中并不完全遵循历史的严格考证,尤其是在服饰、妆容和发型的设计上,有些剧集选择了架空历史,创造出更具幻想色彩的形象,而另一些则力求精确还原古代生活的点滴。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古装剧中,既有符合历史考证的严谨之作,也有因突破传统而带有强烈虚构色彩的创意剧集。这种虚实结合的古装剧,虽然极富娱乐性,但也让人思考,历史究竟该如何在银幕上呈现,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温度”和历史的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