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接千载》新书试读|孝端皇后凤冠:欲享其尊,必承其重
️孝端皇后凤冠
时代:明
材质:竹、毛、丝、宝玉石、金银等
尺寸:通高48.5厘米,冠高27厘米,口径23.7厘米
发现时间:1957年
发现地点:北京明定陵
今天,在一场隆重的中式婚礼中,一顶华丽的凤冠,是许多新娘的不二选择。而在明代,凤冠与霞帔可是女子的“顶配”礼服,只有皇后和太子妃才能独享它的尊贵与荣耀。
400多年前,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谥号孝端),就拥有一顶精美绝伦的凤冠,冠上镶嵌有4000多颗珍珠,100多块宝石,熠熠生辉,璀璨夺目。极具匠心巧思的明代工匠,以竹丝做出凤冠的基本框架,在表面覆盖上高级丝帛,而后于顶部装饰了9条金龙,并在它们口中嵌上绚丽的珠宝。金龙之下,装饰着8只同样口衔珠宝的凤,加上冠后部栖息的1只,共有9只凤。因此,这顶凤冠也被称为九龙九凤冠。
当你驻足凝望时,9条金龙仿佛奔腾在云朵之上,9只凤则似展翅翱翔于珠宝花丛之中。凤身鲜艳夺目的蓝色“羽毛”,如神来之笔,与金色龙鳞交相辉映,为这顶凤冠平添风采。不过,这抹蓝并非颜料涂抹所致,而是源自一种金属饰品加工工艺——点翠。工匠先用金银把凤的轮廓制作出来,再用胶一点一点把翠鸟的蓝色羽毛粘在上面,最终形成一只只巧夺天工、栩栩如生的翠凤。
凤作为象征吉祥的瑞鸟,其形象早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于贵族妇女的头饰上。到了宋代,凤冠才真正出现,并被正式确定为后妃的礼冠。至明代,凤冠的使用礼制则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仅后妃可使用凤冠,其他等级的贵妇则使用“翟冠”。凤冠往往满布着华美繁复的装饰,赋予了它尊贵气质的同时,却也增加了它的“体重”。如孝端皇后凤冠总重达2.32千克,因此皇后一般只在祭祀、接受册封或者参加重要朝会时才会佩戴。作为明神宗生前唯一的皇后,孝端皇后恪守本分、尽职尽责,稳坐后位长达42年。然而,虽然她独享凤冠的“权力之重”,却无法扭转明代由盛转衰的局面。
明神宗年号万历,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神宗执政前十年,任用张居正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一度出现中兴的局面。但自万历十四年(1586年)起,神宗便开启了不理朝政、肆意挥霍的怠政模式。他以身体不适为由,长期不上朝,对于大臣的奏疏也常常不予理睬。他日常生活极为奢侈、花销巨大。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到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明廷分九次进行了珠宝采购,共花费250万两白银。为了满足奢华的生活,神宗还派出矿监税使,打着开矿和收税的名义到各地巧取豪夺,严重扰乱了社会治安。
到了万历中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在苛捐杂税与灾荒的压迫下,各地民众开始举起反抗的旗帜。东北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并在萨尔浒大战中大败明军,给明朝造成了沉重打击。大明王朝灭亡的丧钟已清晰可闻,这件极尽奢华、尊贵无比的凤冠,也成为“明之亡,实亡于神宗”的历史见证!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著《思接千载:115件文物里的古代中国》,中信出版集团2025年5月出版,第524-529页,本文作者段丽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