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型头盔还是鬼子军帽,李宁的新品服装,到底是什么来头

2025-05-11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近期,李宁品牌推出的一款新服装设计因其独特的造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尤其是其中的帽子设计,其形状与二战时期的日本军帽相似,特别是那一条被戏称为“屁股帘子”的设计风格,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应,许多人对这一设计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它不符合国家文化的象征。

面对这场风波,李宁公司高层迅速回应,称该帽子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笠型头盔,强调公众对这一设计的误解,指责其缺乏对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理解。这种直言不讳的回应方式虽然力图澄清,但却引发了更多公众的不满和反感。

李宁公司所称的“笠型头盔”和公众联想的二战日军军帽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直接。如此设计到底是否真如李宁所说的那样,源自古代中国的军装呢?

与许多其他国家的古代军队相比,中国的军队拥有着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高度发展的技术。中国古代的头盔不仅注重保护功能,还融合了美学和威严,形成了许多精致的设计。早在商代(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就已经使用了青铜制的头盔,且上面雕刻着动物图案,充满了艺术感。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冶铁技术的飞速发展,头盔开始进入铁制时代,进一步提升了其保护功能。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古代军队在实战中逐渐认识到,传统的头盔虽然能保护头部,但并不能有效保护脸部和脖部等部位。因此,在头盔的设计上增加了可以垂下的金属片或皮革条,形成类似帘子的结构,这些部分被称作“顿项”。“顿项”和头盔合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防护系统。实际上,早在秦朝,这种设计便已雏形,到了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时期,这种设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不过,尽管这种设计极具美学价值,但由于制作成本较高,只有高级军官和精锐部队才能佩戴这样的头盔。于是到了宋代,一种造型简单、成本较低的头盔——笠型头盔便成为了主流。这种头盔顶部呈圆形,且有类似帽檐的结构,因其外观与斗笠相似,因此被称为“笠型盔”。由于其便于生产和制造成本低廉,笠型头盔迅速在宋朝的军队中得到广泛应用,后来元朝、明朝等多个朝代也延续了这一设计。

笠型头盔因其使用时间较长,知名度较大,常常出现在许多古装剧中。然而,许多现代影视作品因其浮躁的制作风格,缺乏必要的历史考证,导致一些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场景出现。例如,某些剧集中竟然让三国时期的士兵戴上了这种头盔,完全背离了历史的真实性。相比之下,过去一些经典古装剧则在道具设计上精益求精,展现出更高水平的考证精神。

笠型盔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得到了仿效。以日本为例,尽管日本的高层武士佩戴的是经过改进的“抹金凤翅盔”,但对普通士兵而言,笠型盔才是最为适用的选择。然而,由于当时日本的生产力较为低下,他们所仿制的头盔质量较差,甚至连“顿项”部分也多采用了普通布料,防护能力显然无法与中国的原版相比。

西方国家也从中国古代的笠型盔中汲取灵感。英国及英联邦军队所使用的钢盔便有着明显的笠型盔的影子。此外,法国在其热带殖民地军队中也采用了类似“顿项”设计的军帽,这种设计不仅能保护脸部和脖部,还能遮挡阳光和防止蚊虫叮咬,因此受到热带地区军队的喜爱。与此同时,俄国及苏联军队也采用了类似设计,只是为了应对寒冷的天气,他们使用了较厚的棉布材料。

回到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学习法国的军事装备和设计,其中包括了军帽上的“垂布”设计。然而,日军军帽的设计往往过于实用,缺乏美观,这也导致了中国民众在抗战时期戏称其为“屁帘子”。这种设计未必代表日本军队的原创,更多的是借鉴了其他国家的设计元素。

李宁高管的回应虽然试图从文化的角度为其新服装辩护,但从公众的反应来看,这一做法显得有些矛盾。作为一个以“国潮”形象为卖点的品牌,李宁本应避免与民族文化相关的敏感问题,尤其是涉及到二战时期的负面历史形象时。如果李宁在发布新设计时,能够提前普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并对设计作出适当调整,或许能够避免此次争议的发生。

无论是知名企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应在涉及民族文化和历史时保持谨慎,尊重并传承我国悠久的文化,而不是将其作为简单的商业营销工具。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