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老照片:城门遭遇火灾浓烟滚滚,年轻女子面容清秀气质不凡
时光荏苒,往日的回忆仿佛就在眼前。有些人物和事件被铭刻在书籍中,有些则在民众的心中久久流传,还有一些则静静地留存在珍贵的老照片里。今天,我们将通过一组百余年前的老照片,回溯晚清那些已被时光尘封的人物与故事。
晚清旗人妇女的独特服饰,一般是头戴高耸的“大拉翅”、脚穿厚底的马蹄鞋。这种马蹄鞋虽然别具风格,但穿着却显得笨拙,行走时相当不便,通常是年轻女性所穿,而年长女子则因走动困难而不轻易尝试。
在这一组照片中,有两位年轻女子面容清秀、气质出众,却在打扮上有着鲜明的对比。左边的女子则是裹着小脚,身着袄裤,透露出一股追求时尚的娇媚美感,刘海轻盈地垂落;而右边的女子则身穿男装,配上旗鞋,散发出一丝英气,给人一种洒脱之感。
1900年6月16日,义和团烽烟四起,火烧大栅栏的老德记洋货店,以抵制洋货。当时正值盛夏,西南风呼啸,瞬间蔓延的火势令人惊恐,最终引燃了前门箭楼。《庚子国变记》中逐字记录道:“(义和团)焚正阳门外四千余家,京师富商所集的数百年积淀尽数焚毁,城阙间火光烛天,延续三日未熄。”正值危难时刻,有摄影师捕捉到了这一难得的瞬间,留存了历史的印记。
前门箭楼被火焰吞噬后,附近的水会(消防队)急忙赶来展开施救。然而,由于火势之猛,救援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众人只能眼睁睁看着那巍峨的箭楼化为灰烬。在八国联军撤退后,清朝政府为箭楼和被焚毁的前门城楼进行了重建,试图重现往日的繁华。
照片中,一位年轻女性身着袄裙、裹着小脚,手持折扇与手绢,微微侧身对着镜头,尽显其妩媚之态。她的发型略显夸张,犹如升起的船帆,因而被称为“帆船髻”,这种风格在清朝中晚期特别受到东南沿海地区妇女的青睐。有学者认为,妇女梳“帆船髻”是对远航亲人寄托思念和平安的期望。
几位旗人妇女围坐在八仙桌旁,享用丰盛的家庭聚餐。左侧第二位身着华丽衣物的女子正在专心地夹菜,大家请注意她的举动:用筷子将菜轻轻送入口中,同时另一只手小心翼翼地举着小碟,生怕汤汁洒落,显得既优雅又极为讲究礼仪,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传统的用餐风俗。
在古装电视剧中,我们常常看到角色出门时坐上精美的轿子,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乘轿子几乎是奢侈的象征。购置一顶轿子虽然相对容易,但长期雇佣两个轿夫的费用却是高昂的,因此非富贵家庭的人很难体验到坐轿的奢华滋味。
若是说一般人一生中都无缘乘坐几次轿子,那么所有女性至少在婚嫁时都有机会坐一次华丽的大花轿,哪怕是租来的也好。然而,实话说,在广大的晚清农村,很多女性在出嫁时并没有豪华花轿的陪伴,她们常常是乘坐驴车或独轮车前往夫家,简朴之中饱含着生活的无奈。
在队列里,可以看到华盖、灯笼,以及各式装饰牌,其中一块牌子写着“钦加五品衔”,这表明朝廷刚刚授予某人五品官衔(虽然未必真正担任五品官职),这张照片记录下了众人为他的加官进爵而欢庆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