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技创新飞跃,阿迪达斯业绩加速增长

2025-05-05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2025年4月27日,伦敦马拉松赛场迎来了一场令人铭记的巅峰对决。埃塞俄比亚选手蒂格斯特·阿塞法(Tigist Assefa)穿上阿迪达斯ADIZERO ADIOS PRO EVO1跑鞋,以2小时15分50秒的成绩刷新了女子马拉松的世界纪录。这一瞬间,全球体育界的目光集中在她脚下那双革新的跑鞋上,这款鞋子不仅仅代表了科技的前沿,它的突破也昭示着体育科技的新时代:ADIZERO ADIOS PRO EVO1鞋款重仅138克(相当于两颗鸡蛋的重量),打破了竞速跑鞋的轻量化极限。

这款融合了阿迪达斯尖端技术的鞋款,正以其颠覆性的设计,重塑竞技体育的物理极限与商业逻辑。与此同时,这也暴露出一个深刻的现实:当跑鞋的重量突破了生理学的感知阈值(150克),运动品牌进入了“纳米级创新”时代。

当前,运动科技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阿迪达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更深刻理解到,顶级运动装备的本质应当是放大运动员潜力的工具,而非简单的替代品。在全球运动产业迎来技术迭代与消费升级的浪潮中,阿迪达斯凭借这一领先科技,再次巩固了其行业领军地位。

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阿迪达斯全球营收达61.53亿欧元,同比增长13%,营业利润更是达到了6.1亿欧元,较去年增长82%。大中华区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营收达10.29亿欧元,同比增长13%,这是该区域连续八个季度保持“双位数增长”的佳绩。

ADIZERO系列一直主宰着赛道的霸主地位,成为全球顶级运动员的首选。从138克的ADIZERO ADIOS PRO EVO1到全能旗舰ADIZERO ADIOS PRO 4,这一系列产品搭载了ENERGYRODS碳柱与LIGHTSTRIKE PRO泡棉等尖端技术,迅速征服了2024年六大满贯赛事,赢得了16座奖杯。阿迪达斯的科技优势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实验室,而是已经在全球顶级赛事中证明了其强大的硬实力。

尤其是在2025年4月,这被誉为“ADIZERO高光月”。在短短的十天内,阿迪达斯连续在上海半马、波士顿马拉松、德国ADIZERO破纪录之旅和伦敦马拉松等四大赛事中获得骄人的成绩。在上海半马比赛中,阿迪达斯的ADIZERO系列包揽了男女子冠亚季军,并以60%的市场占有率霸占了TOP100选手装备榜单。

伦敦马拉松上,阿塞法以EVO1破纪录的成绩打破了女子马拉松世界纪录;柏林半马中,ADIZERO ADIOS PRO EVO2帮助选手创下赛会纪录。这款系列产品不仅在马拉松赛场表现出色,还在国内外其他赛事中屡创佳绩。吴艳妮在60米栏比赛中突破了女子全国纪录,谢震业在全国室内田径锦标赛上夺得男子60米冠军,ADIZERO系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正如阿迪达斯所展示的那样,作为全球运动科技的领导者,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创新先锋,更是对运动本质的深刻洞察者。ADIZERO系列自2025年问世以来,便以其出色的表现成为了世界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中最多次问鼎的跑鞋系列,奠定了其在全球赛场上的统治地位。

2025年国际雪联世界单板滑雪和自由式滑雪锦标赛,以及2024-2025赛季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世界杯上,阿迪达斯TERREX系列滑雪服也助力苏翊鸣登上领奖台。中国女足球员张琳艳也凭借杰出表现连续第二年荣获“中国女子金球奖”,成为继王霜之后首位蝉联该奖项的球员。

阿迪达斯自品牌诞生76年以来,一直秉承着“只给运动员最好的”理念,持续追求创新。作为ADIZERO系列的“破纪录旗舰”,ADIZERO ADIOS PRO 4在问世前经历了六个研发阶段,吸引了100多名专业团队成员的投入,并经过超过20位精英运动员的测试与超过千个样品的打磨。

这一切的背后,阿迪达斯正在通过“双引擎战略”推动技术普惠与生态深耕。随着全球运动市场的转型,中国体育市场的质量提升趋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大环境下,阿迪达斯不仅提供了符合大众市场需求的高性能运动科技,还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了技术与文化的强大生态。

2025年Q1财报显示,阿迪达斯不仅在运动表现和运动时尚领域取得了突破,尤其是在跑步和足球领域的成绩显著。鞋类业务同比增长17%,服装和配件业务分别增长8%和10%。以ADIZERO ADIOS PRO 4为代表的专业跑鞋,和SUPERNOVA等日常跑步产品的出色表现,为阿迪达斯赢得了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扩大。

在中国市场,阿迪达斯继续实现双位数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达到10.29亿欧元,同比增长13%。与此同时,阿迪达斯还通过与顶尖高校合作、推出定制运动系列等举措,进一步加强品牌与消费者的互动,推动运动文化的普及与发展。

随着科技驱动的产业生态重构,阿迪达斯正在塑造一个更加多元、充满活力的全球运动市场。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文化深耕,阿迪达斯正一步步引领着未来运动产业的发展方向。

文/冉令君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