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缝出古韵“眠眠”

2025-04-26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本报记者 陈雪柠

好好的枕头上偏要开几个孔?这可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一门古已有之的技艺。近日,在中国工艺美术博物馆6层展厅,记者见到了丰台区非遗玲珑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艳鸿和她的系列作品。

玲珑枕,又叫“耳枕”,因枕头中间挖去一块,侧身睡时恰好可保护耳朵不受挤压而得名。近年来,根据不同人群需求,刘艳鸿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十多款产品,在飞针走线间,缝出古韵“眠眠”。小小一枚枕头,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符号。

枕头有历史 非遗接地气

“这个枕头有意思,看着跟个魔方似的。干吗用的呀?”在非遗玲珑枕展台前,刘艳鸿每天都要面对很多观众的询问。“这是给孩子们趴桌上午睡用的。”她边说边演示:“两只手往小洞里这么一揣,侧着头趴在上边,不压耳朵。”

刘艳鸿手中的这款枕头,是由传统玲珑枕改良而来。它大致呈正方体形状,但每个面都开了一个孔。六孔相通,趴睡时不仅耳朵舒适,还通风透气。

为什么叫玲珑枕?这是观众问得最多的问题。为此,刘艳鸿也查询了不少史料。“玲珑枕的产生和音乐有关,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刘艳鸿介绍,那时宫廷乐师排演雅乐舞蹈,疲倦之际,侧卧木枕,但木枕十分硌耳,便让匠人横竖凿洞。枕时,因发现风声携带雅乐穿过枕孔,音质如玉,格外悦耳,故得名玲珑枕。后来,玲珑枕逐渐传开,不仅是生活中的雅物,还是健康养生的代表。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士兵夜晚枕戈待旦,中间有孔的枕头便于听见敌人和野兽的声音。清初,孝庄把耳枕带进了清廷,又逐步流传。

“玲珑枕既有自己的文化价值,又兼备实用性和观赏性。很多人跟我说,它是特别接地气的非遗。”刘艳鸿说。

手艺代代传 手工成职业

说起与玲珑枕的缘分,刘艳鸿的记忆一下子拉回到小时候。

“满族人,这行打小就接触。家族里头,从太姥姥开始,女人都会做女红。”刘艳鸿说,小时候不知道玲珑枕,家里人都管它叫“花瓣枕”,放在床榻上做扶手用。

aspcms.cn

虽然手艺代代相传,玲珑枕的技艺于刘艳鸿而言也烂熟于心,但真正以此为职业,还是近几年的事。

刘艳鸿做服装设计出身。1995年北京举办的世界妇女大会服装设计中,她曾获嘉奖,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运动员服装设计中再次获奖。彼时,她就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后来,因身体原因,她辞去工作在家养病,重拾玲珑枕技艺。

“开始想做一些文创,因为玲珑枕不大,适合当成随手礼。结果东西一做出来,市妇联的巧娘协会发现了,我就开始通过协会,向外传授玲珑枕技艺,也研发自己的产品。”刘艳鸿说,一枚枕头看似简单,但大小、形状、材质等样样重要,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就拿这款两孔睡眠枕来说,枕头的弧度、两孔的间距这些我前后调整了四五次,既要让它和肩颈贴合,又要让它有一定的支撑度。”刘艳鸿自己用了半年多,才最终定下设计方案。

制作有讲究 选材因人异

选料、配色、裁剪、缝制、留口……制作玲珑枕的工序,说起来不算复杂,但若没有手上的功底,一枚枕头上千个针脚就能让人头皮发麻。

“做手工,跟做其他事儿是一样的,需要耐心和耐力。”刘艳鸿的产品多数是手工制作,一针一线细密缝制。“比如这个花瓣枕,要用36块布拼接,这1个点上,就是6块布对在一起,多一针不美观,少一针不结实,得自己琢磨。”刘艳鸿说,若按一天8小时工作时间算,她一天也只能完成这样一枚,因此,对于每一件作品,她都十分珍视,希望找到适合它的使用者。

枕芯的填充材料也有不少讲究。“过去老人喜欢给孩子用蚕沙,夏天去火,但是孩子爱出汗,蚕沙一受潮就成粉,把枕头染得黑黑的,洗都洗不掉。”在刘艳鸿看来,黍子或绿豆皮更适合儿童使用。此外,金丝楠木的刨花也是极好的枕芯材料,不仅防虫,而且软硬适中,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近几年,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多,刘艳鸿也带着她的玲珑枕走出去,讲述传承故事。她很欣喜地看到,玲珑枕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大家不觉得“土”,反而因此对传统的寝具文化及审美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还在无形中应和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