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观园:越剧服装竟也“倭化”了?这个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前阵子看到有人在微博吐槽浙江小百花越剧院《我的大观园》里贾宝玉服装倭化的问题:
(微博截图及该微博的配图)
我对任何粉丝间的斗争都没有兴趣(在我看来,都是辣鸡),我们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谈问题。
首先,我不认为服装是直接参考日本,不论是参考狩衣还是裃(肩衣),又或者阵羽织。️与裃的肩衣也只是在局部有一点点外观相似,细看就不一样了,且裁剪原理完全不同。
(裃的肩衣)
而且这样的服装设计思路,虽然在戏曲舞台上可能不多见,但在影视里却是比比皆是,并且除了部分特征有点类似日本服装以外,整体的剪裁与搭配都是与影视如出一辙的,所以️这更像是越剧服装影视化的结果。
(2000-2001年《少年包青天1/2》)
至于那位网友说“没有哪一版的贾宝玉是穿尖角‘半臂’‘罩甲’的”,怕是忽略了胡玫的影版《红楼梦》,里面不仅宝玉穿这种,其他男性角色也穿。
(《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胡玫的影版《红楼梦》虽然是去年(2024年)才上映的,但是在2018年就开机了,服装设计制作的时间只会更早。
搜了网上更多越剧《我的大观园》里贾宝玉照片,就会发现️服装设计思路更贴近影视古装而非日本。
(越剧《我的大观园》,网络图片)
至于胡玫版电影《红楼梦》的服装设计师陈同勋我们在《》里已经聊过了,他就是一位尖角坎肩的拥趸。
陈同勋也是诸多古偶网剧的首选造型师,在参与胡玫影版项目之前和之后都有相关作品,可串成完整的时间线,且直到去年的《与凤行》还在孜孜不倦地使用这个设计元素,并越来越来滥用,不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凡的仙的、大袖飘飘的还是光胳膊的,全部上一遍。
(2024年《与凤行》剧照)
而模仿使用日本服装,用以强调肩膀的做法,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94年版《三国演义》里的有模仿“阵羽织”之嫌的服装。
之前很多次举例过,️观众虽然会在乎服化道的严谨程度,但对其的评价很大程度依托于作品本身的口碑,所以就有了《甄嬛传》《琅琊榜》的服化道始终占据高口碑的怪状。同样的,老版《三国演义》里的阵羽织问题,也始终处于“否认-贴图”的循环里。
(1994年《三国演义》截屏)
(修复完的丰臣秀吉阵羽织)
(电影《最后的武士》海报)
但是与早期真的有在刻意模仿日本服饰不同,️以前的剧组心态是日本文化样貌就是来自于中国,甚至认为日本文化保存了中国文化更本原的模样,所以在影视剧中模仿日本就等同于还原中国古代文化。这个论调直到前几年也依然兴盛,甚至于这几年对“以倭代华”喊打喊杀、冲锋陷阵的网友中不乏早期为这个观点喊打喊杀、冲锋陷阵的经验。
《汉》剧历史顾问说,汉文化是原型,日本和服本来就是仿汉唐装,韩人古代服装也模仿宋明服装。服饰相似不足为怪。比如说现代日本人的木屐,在汉晋时代是江南人普遍的装束。
——2025年1月14日新华网新闻《<汉武大帝>引发大讨论(组图)》
而像越剧《我的大观园》还有陈同勋的作品这种,他们️主要是想要强调肩部,从而反衬束腰或收腰的设计,最终追求形成X型线条的现代审美曲线。
(舞剧《人在花间住》剧照,广东歌舞剧院2024年新创舞剧,与越剧《我的大观园》同一位服装设计师)
(越剧《我的大观园》主演参加湖南元宵喜乐会的“悟空”服装,与越剧《我的大观园》同一位服装设计师)
他们是否有受到日本服饰的影响,得看他们之前的设计轨迹。但从中国古装剧服装的整体历程来看,日本服饰“强装束”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这部分内容见《》)以及模仿日本服饰带来的设计惯性,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综上,️虽然“文化入侵”“倭化”是特别好挥舞的“大棒”,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粗暴归类,也不应靠这种发帽子的方式解决。当然,这也不是说这种设计元素就和日本没关系,但发展到如今,它在影视中的使用已经离源头很远了,也肯定不只是单一源头。
这也不是说《我的大观园》服装设计没有问题。相反,在我看来,不论是作为“红楼梦”题材、还是越剧题材,都不令我满意的。
其实早在今年(2025年)年初这部青春越剧上演的时候,就有人质疑过贾宝玉的其中一套服装的视觉效果与大衫霞帔非常相似,整出了女扮男妆又穿女装的独特幽默感。这明显暴露出️设计者对于服饰史是很生疏的。
(越剧《我的大观园》,网络图片)
(明代大衫霞帔肖像)
从上面这么多“贾宝玉”照片也可以窥探出,《我的大观园》至少在这个角色服装上与陈同勋有类似的爱好,喜欢尖角坎肩元素。
️戏曲本身在角色的塑造上有自己的一套补正方式,比如穿胖袄、垫肚将肩膀、肚子等部位进行补足,有的还会穿多层。
(胖袄,网络图片)
越剧虽然受众很广,但实际以才子佳人戏为主,衣箱比一些剧种少,尤其在小剧团里不太置备传统与“胖袄”搭配的“靠”、“铠”(不是说没有)。
女子越剧兴起以后,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初期开始对越剧舞台美术进行改革。服饰上打破了旧有的衣箱制,追求婀娜柔美的风格,量体裁衣,多束腰且腰线提升,多用轻柔面料,色彩明艳多变,追求时尚与新奇的装饰。妆发上也不再包大头、贴片子,而改梳古装头,妆容上学习吸收电影、话剧的手法,追求自然明快,既有生活化的一面,也保留舞台感。
(1947年越剧《山河恋》合影)
(1953年新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梁山伯与茱丽叶》拍摄完成)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
越剧本身用到胖袄的角色,如花脸,已经非常稀缺了。所以尽管越剧多用女小生,在体型上会有一些不足,但在服装一般用垫肩进行补足,保留越剧服装的整体风格。在一篇对越剧《我的大观园》服装设计师的专访里有提到“为了贴近角色气质,陈丽君还主动提出增加靴面刺绣、调整垫肩宽度等细节”,可见还是有保留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设计师显然未能足够吸收戏曲服装的理念。
观这位设计师的过往作品,就会发现偏是格外偏爱夸张的肩部设计,或者说她偏爱X型现代曲线(虽然人家干的是中式设计的活)。比如她在越剧之前的跨界作品,给一部京剧做的服装设计。
(印象京剧《薛涛》,2023年成都市京剧研究院、重庆京剧院联合出品,与越剧《我的大观园》同一位服装设计师)
这部给我的感觉其实还没有那么影视,或者说被另一个强烈的感觉盖过去了,因为这个调调️实在是太像2010年郭培给昆曲《怜香伴》做的设计了,甚至于在这个设计师小红书晒的工艺满满的细节图和评论区里夸“好精致”“好华丽”的词汇,都有郭培那味。郭培如果能晚13年搞戏曲跨界,也不至于那些年被我集中火力了(我应该也不会被她拉黑了),至少郭培在工艺方面还是比较能下本的,再糟糕的整体图看细节都是真“精致”真“华丽”。
(2010年郭培担任服装设计的昆曲《怜香伴》)
这位设计师的另一个作品,也算是成名作就是舞剧《红楼梦》,这部舞剧是去年年度票房第二(第一是《只此青绿》)。这两部可能是她收到越剧《我的大观园》邀约的主要原因,做过京剧又做过红楼梦,简历上妥妥的合适呀!
我对于舞剧《红楼梦》的服装观感是,️我从来没在哪部红楼梦题材的服装设计上见过这么多“云肩”元素,且搭配的服饰、角色看不出明显程式,以至于以为这是什么《延禧攻略》的衍生设计。
(舞剧《红楼梦》,网络图片)
我上一次看到一众女性角色满屏尽戴云肩衣的时候,还是看黄梅戏《天仙配》里的七仙女。
(黄梅戏《七仙女》)
尽管,这位设计师多次表示,设计中多有参考孙温版《红楼梦》绘本,但从服装款式、用色到云肩样式都不像,宝玉的服饰更是天差地别,反而明显参考影视剧更多。
(舞剧《红楼梦》设计采访图)
(舞剧《红楼梦》卡司照,网络图片)
(清孙温绘《红楼梦》)
️仅云肩的处理上,还出现了很多有悖一般设计逻辑的地方,且不说孙温的画里云肩的使用是可以看出场合与身份的,光说舞剧《红楼梦》里与云肩搭配的领子,有低的元宝式立领,也有高的,有翻白边的低矮直筒领(可能仿的是《延禧攻略》里的矮立领,且翻白边的做法也是该剧戴起来的),也有不翻白边的和高的直筒立领,还有配无领的。眼花缭乱,一头雾水。
(舞剧《红楼梦》卡司照,网络图片)
可能是舞剧的缘故,比较轻薄贴身,但依然看得出设计师有在努力追求X型,云肩虽然在这里也担任横向“支棱”肩膀的作用。每个角色的服装排在一起,像是某个班级的毕业设计作品展,不仅有种用上了毕生所学的努力感,还有一种每个学生虽然都做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水平还挺一致的感觉。
(舞剧《红楼梦》,网络图片)
可作对比的是越剧服饰中的云肩应用,没错,️越剧本身就是个“云肩”爱好者。
越剧中的闺阁女子、富家小姐等年轻女性角色多穿仕女衣(属于越剧里的古装衣),常搭配云肩,且越剧云肩式样繁多,在各剧种中都是比较少见。️但在这位设计师的《我的大观园》里,反而失去了这一越剧服饰特点。
(陈利华手绘设计1957年《红楼梦》服装造型图)
(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
《越剧发展史》这样描述,“越剧云肩样式也具有时尚化的特点:短小、透空、秀美,且带有时装化特点”。这些词如今看起来很不可思议,我之前说民国旗袍修身也被人喷说得不对,其实得看比较对象。说越剧云肩短小秀美,这是与其他戏曲中多与女蟒、女靠搭配的大云肩而言,且搭配装饰的思路与现在的古装云肩有很大不同。
而这次的《我的大观园》里没有越剧特色的古装衣、云肩仕女衣,“戏”味更淡了,古装写真味更重。这里不分褒贬意,️但从越剧传承创新的角度上来看,缺少一些衔接的痕迹,甚至在我看来,影视感过重了,甚至是像积压多年的古装影视剧。
(越剧《我的大观园》角色海报)
因为越剧对于云肩的使用十分频繁且变化多样,有的都可算作脱离了我们对于“云肩”的认知,反而像是短罩衣、短斗篷、短披肩的应用。
(部分越剧云肩衣,图/《越剧舞台美术》)
(越剧古装衣,搭配云肩,图/《越剧舞台美术》)
(越剧女帔,搭配云肩,图/《越剧舞台美术》)
当然,不是说这些东西就不能被改掉,越剧本身就是从改革中新生的。️但不是改了就是新,不是标新立异就是新,不是迎合网络流量就是新……不能改了还不新,这就是笑话了。可能这些设计摆在越剧舞台上还是挺新奇的,但横向比较外头的世界比较就显得疲乏了。
在设计理念方面,我看了设计师的专访,颇有一种新闻是新闻、舞台是舞台的割裂感,这说的确定是《我的大观园》服装?
进组后李昆参加创作会议,当时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主创和领导就在该剧的️服装风格上提出了“江南诗韵”的关键词。
于是团队选择️以“极简长线条”为核心设计语言,李昆告诉记者,越剧演员的身段表演需要️服装兼具轻盈感与戏剧人物感,因此《我的大观园》的服装在️保留传统戏曲元素的同时,融入了时装剪裁手法。
比如,她看到舞台上设计了大台阶,这给她带去了一些灵感——人物在大台阶上停顿时,如果服装上有一点点小拖尾,不仅有形式感也很时尚,更在视觉上有延长效果,带来了古画人物的细长感。从首演以来的舞台效果来看,️这种创新的“小拖尾”确实营造了古画意境,这一设计在黛玉、宝钗等角色的服装中尤为突出。
️标粗的都是我的疑惑……“江南诗韵”在哪里?“极简长线条”又在哪里?轻盈感与人物感呢?传统戏曲元素指的又是哪部分?
(越剧《我的大观园》,新闻图片)
那个“创新的‘小拖尾’”更是让我迷茫了,是说这个背面像华托摆的设计(古装剧里也超多)?
(越剧《我的大观园》,新闻图片)
(华托裙)
还是说黛玉、宝钗这个古装剧里最常见的前短后长的拖地裙摆?
(越剧《我的大观园》角色海报)
(古装剧中的各种拖尾)
1962年版的越剧电影《红楼梦》极大地影响了以后诸多红楼题材的戏曲、影视等,️现在如果回过头来仿别人淘汰掉的东西当作创新,这就变成了笑话。
我猜肯定会有人说,这些“创新”是为了吸引原来不是戏迷的人走进剧场去看越剧。我作为90年代就开始看越剧的人,一直有在刻意避开浙百的一些新戏,就是因为️拉新都拉出粉圈了。我这种实在参与不动,等时间检验这些新戏能不能留下几段能够“口口相传、反复回味”后再品也来得及。
最后用前面提到过的《我的大观园》里宝玉的婚服做结尾吧,我在小红书找到了制作服装的汉服店晒了正面与背面图。
(越剧《我的大观园》,网络图片)
其实这么看,倒也没有特别像大衫,尤其是背面,就是开始像几年前的景区古装摄影了。为啥不是这几年,因为这几年“曹县汉服”之类普及以后,景区古装摄影的服装更新换代属实很快。
越剧《我的大观园》的服装设计师在专访里说:
李昆表示,在传统戏曲服装保留传统的当下,《我的大观园》的尝试也给年轻设计师跨界创新带来了一些新思路,“既要尊重戏曲的根,也要寻找属于这个时代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