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翔剧评刑侦12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河已非同,人随境迁
《刑侦12》第三集,继续讲述着傅一鸣的谜案。此集的关键词便是“第三者”,赫拉克利特曾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水已不再是那条河,人也不再是那个人。”这一哲理为本集定下了基调。言下之意,世界在流动,人亦随之改变,任何情况皆非不变之事。正如本集所展示的,傅一鸣曾将诸多女性视为囚物,然而,突如其来的“第三者”却让他横死命丧。那是怎样一个人,竟让傅一鸣死于非命呢?这也提醒我们,罪恶并无绝对,只是相对的连锁反应,人生如流,不可重复。
本集的开端,便展现了傅一鸣的悲剧,连同之前少女被囚的案件相映成趣。看似是一个延续,但实际上,案情早已变样,第三集便揭开了另一个案件的面纱。导演巧妙地揭示了一个悬念:傅一鸣的死因究竟是什么?是谁在背后操控这一切?又为何傅一鸣见到凶手时会骤然瞳孔放大,面露惊恐?这些未解的谜团,正是本集的重心所在。
与此同时,张振朗作为角色的设定再次展示出其非凡的推理能力。凭借多重人格的巧妙运用,他发现了警察搜查时未曾察觉的尸体——冰柜中的尸体。此情节让不少观众疑惑,为什么警察没有发现冰柜的秘密,而张振朗却能一眼辨识?这其实是对这部剧的一种思维挑战。《刑侦12》本身便带有强烈的心理学与哲学色彩,观众需要带着推理的眼光去审视,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悬疑和解谜上。所谓的细节,往往只有在细心观察之后,才会显现出其真正的价值。
尸体藏匿于冰柜,且被上了锁,警察自然不会在一堆杂物中联想到此处。而这一点,正是《刑侦12》编剧用心之处。编剧不仅仅从悬疑角度布局,更通过心理学的层面深挖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此一来,剧集的深度便远超普通的案件叙事。对这些心理和哲理的考量,也让许多观众感到难以理解,但正因为如此,才更加凸显了该剧的独特魅力。
至于林保怡与张振朗之间的对手戏,第三集明显增加了戏份。这一变化,让林保怡的角色得到了更多的曝光,也让他在剧中的作用愈加凸显。而张振朗利用自己多重人格的表现,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最终揭示了傅一鸣的死因。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第三者”不仅仅是一个杀手,更是一个在心理上具有极大扭曲的角色。杀害傅一鸣,似乎是为了满足某种快感,他将尸体藏于冰柜,安装新锁,不仅是为了掩藏罪行,更是对杀戮的一种享受。这是一个典型的心理变态者,彻底放纵自己内心的黑暗面。
另外,陈自瑶的登场,也为剧情增添了不少看点。作为一位带着孩子的单亲母亲,她的身份与角色逐渐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导演通过慢镜头的运用,暗示了林保怡与陈自瑶之间可能存在的一段感情线。这一线索的铺设,极有可能为后续的案件发展埋下伏笔。尤其是在陈自瑶和她的女儿竟然住在林保怡隔壁,巧合得令人咋舌。
总体而言,第三集的结构更为紧凑,悬疑色彩愈加浓烈。每个细节,甚至每个微小的情节,都充满了深意。观众如果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推理之外,可能难以真正感受到剧集的魅力。而那些愿意深入思考、细细推敲的观众,必定会在这层层递进的谜团中,找到一丝丝的线索,最终破解其中的玄机。
人生如河流,浮躁的外界和变幻的命运,永远是改变的催化剂。每一段往事,每一次冲突,都无可避免地迎来第三者的介入。我们每个人,或许也都是“第三者”的参与者,在不同的时空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无论这场破案之旅最终将引导我们何处,我始终相信,正义终将揭开真相,给予我们一个清明的未来。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从中汲取智慧,以坚韧不拔的精神,迎接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