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王玉龄在病床上最后的留影,儿子拿着纸笔,她两天后离世
2025年10月9日晚上10点20分,王玉龄在上海安详地辞世,享年93岁。这是她临终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拍摄时她躺在病床上,脸上满是痛苦的表情。或许是意识到母亲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站在一旁的张道宇默默地拿着笔记本,时刻准备记录母亲的临终遗言。
回顾王玉龄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年仅17岁,她便嫁给了年长她25岁的张灵甫。然而,仅仅两年后,张灵甫便英勇战死沙场。自19岁开始,直到她去世的那一刻,王玉龄整整守寡了74年,这份对亡夫深沉的情感感动了无数人。
若大家了解王玉龄的经历,便会知道,在张灵甫去世后,她带着儿子张道宇和母亲先后前往台湾,之后又移居美国打拼。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促使她最终决定回国呢?归根结底,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共方面对她的照顾;二是儿子张道宇决定回国经商。
1952年,王玉龄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儿子托付给母亲抚养,而自己则在孙立人的帮助下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她之所以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在台湾的生活已变得十分艰难。她回忆道:“我在台湾呆了3年,无法再待下去了,于是申请前往美国,蒋介石批准了,还给了我5000美元。到了美国,我一边读书,一边打工,每月都会寄钱给在台北的母亲和张道宇。我在纽约大学学习财会。”
毕业后,王玉龄在美国航空公司工作了整整20年。随着工作逐渐稳定,她终于将母亲和儿子接到美国,三人终于团聚。对她而言,尽管在美国安顿下来,但作为传统的中国人,她心底最深的愿望仍然是“叶落归根”,想回到祖国。
王玉龄的母亲始终渴望能在临终前回到长沙。王玉龄说:“第一次回到大陆是1973年。那时我母亲年事已高,渴望叶落归根。我自己也渐渐意识到,只有长沙才是我的真正家乡,因此开始与大陆方面保持一些联系。”
就在这个时候,王玉龄收到了周恩来总理亲自口述的信。1973年秋,周总理得知王玉龄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后,委托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向她发出邀请,信中写道:“祖国的变化很大,欢迎你回国观光旅游。”当时的王玉龄对中国的现状并不十分了解,加上朋友的劝告,她最终以签证难办为由婉拒了这次邀请。
然而,不久后,王玉龄前往香港旅游时,偶遇多年未见的朋友,并被邀请去澳门见面。没想到,她刚到澳门,就被安排前往广州,而这一切,竟然是周总理精心安排的。在广州,王玉龄受到了热情的招待,还品尝到了久违的长沙风味菜肴。
随即,王玉龄又被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她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总理与她亲切交谈,还特别给了她一个特权:以后可以随时回国探望。自此之后,王玉龄几乎每年都会回国,甚至有时一年几次。王玉龄回忆道:“周总理非常平易近人,几分钟后就能让你把他当作老朋友,什么话都可以说。”
1976年周总理病逝后,邓颖超接待了王玉龄,还邀请她到中南海西花厅做客。1984年10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庆典上,王玉龄受邀登上了北京天安门城楼。对于她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荣誉。不久后,她将母亲送回长沙安度晚年。
1995年,张道宇回到上海经商。自那时起,王玉龄回国的频率大大增加,她也因此更加了解中国的社会变化,并结识了许多政府领导人。2003年12月,王玉龄在上海浦东新区“天逸静园·玫瑰园”二楼设立了张灵甫的衣冠冢,并为其立碑。碑上刻有这样一首诗:“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2005年,王玉龄正式在上海定居,原因之一便是上海是她与张灵甫结婚的地方。同年9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王玉龄受邀出席,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接见了她。更令人感动的是,王玉龄还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尊重历史,走向未来”的讲话,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
自回国以来,王玉龄在多个领域担任职务,其中之一是香港特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2007年4月,在纪念孟良崮战役60周年的活动中,王玉龄和儿子来到了当年张灵甫英勇牺牲的地方。她站在山洞前,静静地放下花圈,久久没有言语,心中或许满是回忆与思绪。
祭奠活动结束后,母子二人于山洞入口拍摄了合影。此后,王玉龄频繁出席抗战纪念活动,并持续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对于自己守寡74年,王玉龄从未感到后悔,反而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