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与成家班初代成员冯克安、火星炼成记
成龙拍摄《龙少爷》时,心里可是满怀野心的呀!毕竟,签约嘉禾之后,他的第一部电影《师弟出马》就火得不得了,直接拿到了无限预算的“VIP待遇”。有了这样的“金卡”,他带着剧组飞到韩国,花费上百万拍摄,结果呢?只拍了几组完全没用的废镜头,最后只能打道回香港,算是大败而归。更神奇的是,连嘉禾的何冠昌都没责怪他,简直宽容到爆!
不过,电影可不能就此罢手,成龙并没有灰心,紧接着就带着剧组飞往台湾继续拍摄,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龙少爷》。而这部电影,却成了成龙最不“功夫”的功夫片,原因很简单:片子里几乎没有真正的功夫元素。全片最大的亮点,是两场看似像奥运会项目的场景:一个是“踢毽子”比赛,另一个是“抢包山”。虽然最后的抢包山居然变成了美式橄榄球,但总的来说,这两场戏倒是蛮精彩的,至少和其他片子比起来。
《龙少爷》1982年上映时,票房达到了1793万,虽然是年度票房第二,结果却被《最佳拍档》碾压,后者票房高达2604万。这个差距肉眼可见,成龙看到了自己与新潮流之间的差距,也意识到老式动作片的时代已经过去。
于是,成龙做出了决定,彻底放弃了大场面,转而设计小巧精致的动作戏。这一转变从《A计划》开始体现,电影中的自行车追逐战、狭小小巷动作戏,无疑是向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动作风格致敬。
那么,为什么他不早些这么做呢?其实这并非轻松的决策。在《A计划》之前,成龙的剧组几乎没有固定的班底,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多少人手。就拿冯克安来说,他曾是成龙初期电影的武术指导,在《龙兄虎弟》里,还差点把成龙摔伤。冯克安的背景有些复杂,被人戏称为“三姓家奴”,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冯克安也与袁家班合作过,虽说在香港的电影圈中,他的形象总是那个面目可憎、身手却超群的人物。
然后就是火星了,他的名字对于香港电影的老一代人来说不陌生。火星原名蒋荣法,出身于唐迪的东方戏剧学校,早期在胡金铨的电影《大醉侠》里就有过亮相。与冯克安不同,火星的外形和表演更具亲和力,也因此受到了更多机会。吴思远当时正在忙着打造李小龙遗作,而火星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人,在成龙的电影中,逐渐凝聚成了日后成家班的核心。无论是冯克安的武术指导经验,还是火星的演技积累,最终都成为了成龙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拍摄《龙少爷》时,成龙带着嘉禾的无限预算,几乎召集了全台湾的武行人员,而这些人,后来也都成为了他电影中的重要骨干。
值得一提的是,成龙在剧组中对待武行的方式可谓颠覆传统。他不仅为受伤的武行支付工资,甚至还会给他们安排工作,确保他们的收入。正是这种关怀和人性化的管理,帮助成龙赢得了剧组成员的尊敬与忠诚,也为日后《A计划》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因此,《龙少爷》对于成龙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他从一个动作片明星向电影制作团队转型的重要一步。而这一步,正是奠定了后来的辉煌,尤其是《A计划》的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