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张译,隐退背后玄机,或许是娱乐圈最聪明的选择
近年来,许多颁奖典礼似乎难以激起观众的兴趣,原因其实很简单——缺乏悬念。就拿今年第4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来说,影帝的得主毫无意外地再次是刘青云,令人惊讶的只是这是他第四次摘得影帝桂冠。与之相呼应的是,第20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影帝也毫不意外地归属张译。这位老熟人凭借电影《三大队》中的刑警程兵一角,成为了首位荣获两次华表奖最佳男演员的演员。
事实上,张译的演艺生涯可谓顺风顺水,他曾凭借《悬崖之上》斩获金鸡奖与百花奖的影帝奖杯,再加上华表奖的加冕,张译如今已经完成了电影领域的“大满贯”,成为业内的顶级演员。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张译在一次后台采访中表示,他将考虑息影。这一消息引发了不少观众的惊讶,但细想之后,这个决定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事实上,张译已经陷入了某种事业的困境中。面对主持人询问接下来的工作计划时,他沉默了三秒钟,仿佛在做出某种决定,然后露出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表情:“前几年,许多作品集中上映,我觉得有些太密集了,所以我决定暂停一下。”他接着说,“不设具体时间,就停到自己满意的状态吧。”
这样的想法,从一个享有盛誉的演员口中说出,的确让人感到意外。毕竟,张译是娱乐圈里少有的“活人”——他总能在不断变化的角色中找到自己,给人以新鲜感。回顾2023年,确实是张译的“张译年”,他凭借《狂飙》中的安欣、《他是谁》里的卫国平、《满江红》里的何立、《万里归途》里的宗大伟等角色,贡献了多个不同的荧幕形象,观众甚至都开始感叹看他的戏有点“串戏”了。
有些人可能认为,频繁的曝光是演员走红的标志,是好事。然而,对演员来说,这种频繁的曝光其实有时会消耗掉神秘感,也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角色疲劳”。张译这些年显然感受到这种消耗。他在各个故事中穿梭,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逐渐发现自己“失去了生活”。对于演员来说,生活本身才是汲取演技养分的源泉,是不断成长的基石。
“我特别喜欢静静地过一段时间的生活,陪陪我的猫,走在大街上。”他说,“我现在已经越来越擅长自我隐藏,能在很多人多的地方安然无恙。演员需要扎根生活,否则就是空谈,这也是我最怕的事情。”从他的言辞中可以看出,息影对他来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而他显然也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除了过度曝光带来的消耗,张译所面临的另一个困境是角色的固化。当提到张译,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角色形象都是警察、检察官、忠诚的好人等类型。他的这些形象过于相似,导致观众对他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即便是换上普通服装,观众也能轻易地想象出他身着警察或检察官制服的模样。多年来,他塑造了无数个正面角色,尽管演技出色,但仍难以逃脱被观众审美“固化”的困境。
回顾张译早期的一些作品,像《士兵突击》中的史今,他的善良、坚毅和责任感,不仅通过台词传达,更在每一个细节中得到了展现。比如他被许三多砸到时的一句“班长前不久豁出去,砸着人没关系,总有一次能砸准”,以及退伍前在天安门前的眼泪,都是他角色塑造中生动且有温度的体现。
然而,在当下市场上,大多数正面角色往往缺乏生活气息,往往过于“说教”,即便是影帝也难以让这些角色焕发活力。影视行业的快餐化趋势让创作者更注重效率和流量,忽视了对角色的深度雕琢。刑侦题材的剧作容易爆红,于是市场充斥着大量类似的作品,张译也逐渐成了这个市场的“血包”,让自己在无形中消耗殆尽。
然而,逃避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最重要的是停下来,思考未来的发展。在拍摄《狂飙》期间,张译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才华,特别是安欣与高启强对峙的那一幕,正是他的灵感之作。在创作中,张译对人物塑造的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
如今,国产剧走出困境的关键在于像张译一样的演员和创作者的努力。而对于张译来说,在人生的巅峰时刻作出放下利益与名声的决定,专注于自我提升,并非易事。可是,正如他所做的那样,有舍才能有得。如果他继续顺应市场,消耗自己的口碑和形象,最终只会失去观众的喜爱和信任。
但张译是一个聪明的演员,他选择暂时放下喧嚣,回归生活,从中汲取灵感,等待有一天能够以更成熟的状态回归,带来更多不同的作品。或许,当一个演员发现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或者觉得一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停下脚步,先做好自己,再去思考如何改变世界。毕竟,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有所收获。
我相信,张译的回归,定能为整个国剧市场带来与众不同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