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董小姐“跑了”!
️“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
这句话曾经让我很是感动,但后来觉得这句话还可以补充一下—— ️有很多事儿其实都像大山,任你几个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也很难改变。
比如,前段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的董小姐。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件事儿的热度似乎已经不再了。
我仔细去搜索了一下,就连一向敏感的自媒体关于董小姐的信息也大都停留在一周前了。
️难道,董小姐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华丽丽地“跑了”?
今年4月初,一封妻子实名举报丈夫的信件点燃了这个超级炸药包的导火索。
很快,一个“医学天才”董小姐被炸出水面。她很多匪夷所思的过往令人咋舌,也令人震惊。
旋即,围绕董小姐展开了升腾起了一场巨大的舆论风波。
️风波之中,人们呼吁公平,吁请真相。
至今已有一个多月了,最高医政调查组也已经介入21天了,但董小姐和她的家人们一次也没有出面解释或者澄清过什么。
是不屑,还是不敢?
️当然,查找真相有时候就像钓鱼一样,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它们都会主动浮出水面。
️有些事儿,就是需要人们耐心等待。
有时候一等就要等个一二百年。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晚清四大奇案之 ️“刺马案”。
公元1870年8月22日,大清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时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 ️马新贻走在回家的路上。
群中突然跳出一个人拦住他去路,跪在地上高举状纸要喊冤!
于是, ️马新贻叫停了队伍并走下轿子接过状纸。
谁知他正要细看,跪在地上的这人突然从怀中抽出一把尖刀,对准马新贻的肋间便刺。
只一击,便鲜血飞溅,直接就把马新贻给捅翻在地。
人群忽然都惊慌失措起来,但奇怪的是那行刺者不但没有趁机逃跑,还毫不畏惧地朗声大笑,口中更是高喊;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刺马者!
️张汶祥也!
而被重伤的马新贻痛苦挣扎了一晚,最后留下“耿耿此心,死不瞑目”八个字便含恨而去。
️这便是震惊朝野的“刺马案”。
堂堂二品大员两江总督被当众刺死街头,还有王法吗?于是,这事儿很快就引发了舆论关注和清廷震怒。
于是,朝廷连发几十道上谕,先后派遣四位重量级高官,总计五十名官员参与审讯。
然而,经过长达八个月的调查,官方给出的结论却令人难以置信:
️张汶详因个人恩怨刺杀马新贻,动机是“挟私报复”。
️因为这一说法漏洞百出,很难服人。
首先,张汶详的行刺手法过于专业,不像是普通百姓所为;其次,马新贻作为两江总督,安保严密,如果没有系统安排和准确的信息提供,一个普通百姓如何能轻易近身并成功行刺?最后,张汶详被捕时高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显然说明背后还有更大的阴谋。
️如果就这样匆匆结案,那就是对舆论的巨大侮辱。
所以,朝廷又派两个级别更高的官员去审理此案——大名鼎鼎的曾国藩和刑部官员郑敦谨。
️但这次审讯气氛很微妙。
犯人张汶祥除了像背诵台词一样提供了供词之外,不再说话,也不再回答;
而与之同审的曾国藩也是一言不发,从头到尾都没有问过一句话。
最玄妙的是最后这个二品大员被杀的案件居然无法结案——当时协同办理的两个要员(孙衣言、袁保庆)因为不认同案犯供词而拒绝在审结意见书上签字,而主审曾国藩最终也不对案件给出意见。
唯一深入调查问案的郑敦谨,也在回京述职的路上打报告“称病归隐”了。
慈禧后来问曾国藩: ️“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
曾国藩回答: ️“这事很奇!”
那为什么不继续查下去?
原因或许有很多,可能是事情太过复杂,也可能是牵扯面儿太广了。
据说有办理此案的官员说,这事儿不是不能查,而是要再查下去,大清国恐怕也就要完了。
所以,品出了其中滋味儿的慈禧也改变了一开始要严查深挖的态度,变得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日子毕竟还是要过的,何必自己要跟自己较劲儿呢?
所以,马上155年过去了,“刺马案”到现在也还是没有令人信服的最终答案。
️这事儿也就变成了一个历史的遗憾。
跟“刺马案”相比,董小姐的事儿应该没有这么复杂,也不应成为什么遗憾。
我始终相信最高医政调查组知道大家关心什么,想要什么。
也相信他们会就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给出更为详尽且令人信服的答案。
️也许几天,也许几个月,也许要更长一点……
️但无论如何,都别让董小姐跑了!
️跑了,就会又多一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