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开门红》揭秘网络直播乱象,为何观众不买账?
这个周末,我去看了易小星导演的最新作品《人生开门红》,影片聚焦网络直播行业乱象。如果要打分的话,我会给它6.5分左右。
虽然电影不乏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易小星借鉴了韩国现实题材影片的镜头语言和尺度,力图直面社会问题,但受限于某些因素,导演在表现上有些刻意,许多镜头显得不自然,电影想要传达的思想并没有深入探讨,有些地方让人觉得不够深刻。易小星的拍摄方式有些自我矛盾,这让观影的体验受到了影响,某些镜头让我一时间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不过,尽管电影有瑕疵,我依然推荐大家去看。在五一档和春节档之后的国产电影中,这部片子至少能从中脱颖而出,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关于剧情细节就不多谈了,电影还在上映嘛。说到这部片子,我最喜欢的并非只是直播带货这一题材,而是它的立意和结构。易小星很巧妙地描绘了一种“无人不困于网,众生皆溺于情”的现象,这种方式让我想起金庸《天龙八部》中的哲学内核:“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影片通过直播带货这个切入点,超越了行业表面的描写,展现了被流量巨网所笼罩的各类人群。主人公和她身边的人,包括假女友、叛逆女儿、退休母亲,甚至是一些边缘配角,都在同一张数字化生存网中挣扎。每个角色都在“直播—沉迷—反噬”的闭环中完成命运转折,或是继续深陷其中,自己却浑然不觉。
电影结尾,主人公虽然得到了某种救赎,却依旧回到了这个网中,继续作为“助农网红”。这种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就像《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命运交织,让个体的悲剧最终升华为时代的寓言。
易小星作为一位有多年影视经验的创作者,这次的作品展现了他深厚的类型片功底。从早期短片的黑色幽默到如今对现实题材的类型化改造,他始终善于将多种影视语言融合。不过,这种融合方式虽然有独到之处,但也有些刻意。在细节中,导演巧妙地埋下伏笔,暗示命运的注脚:女儿戴耳机看直播、母亲床头堆叠的“假药”包装、反派角色对公关总监的打压,这些看似无关的元素,最终在结局时汇聚成一个大网,揭示出每个人都在这个网络中既是猎人,也是猎物。
电影通过冷静的镜头呈现了数字化时代集体迷失的景象。流量猎手和被猎者之间,实际上并没有界限。每个人的点击、每个动作共同编织了这个看似美好却充满陷阱的网。影片最后几处反转特别精彩,尤其是乐乐男友从正义使者到堕落的过程,它展现了流量社会的生存悖论——你反抗的,也许正是你依赖的,你厌恶的,往往也正是你成为的模样。
与另外一部同题材电影相比,《人生开门红》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拒绝了说教,选择用结构本身来传递思想。当每个角色的命运线在直播间交织时,观众会突然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曾在某个时刻成为网中人——或是迷恋主播的话术,或是陷入数据的泥沼,或是不自觉地参与流量的狂欢。
这种思维转变让我想起了近期刷屏的事件“走路要保持安全距离”。网友们一开始都谴责青岛法官的不公,直到真相浮出水面,大家才纷纷反思。其实,这一切也正如电影中的反转所揭示的,所谓的“凶手”和“大反派”,可能正是屏幕前的你我。
说回直播带货这一行业,作为从业者,我觉得它的价值远远大于存在的问题。过去几年,虽然直播带货暴露了不少问题,但这些问题的存在比电影中的呈现更令人震惊。影片揭开了直播行业乱象的冰山一角,却已足够引人反思。影片中的反派角色,秦天龙,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却隐藏着欺骗消费者、操控主播的阴暗面。这样的角色在现实中并不罕见,甚至有些人作恶更甚。
那句“假的永远是假的”既是电影中的台词,也是对现实乱象的控诉。直播带货行业本该是一个便民工具,但如今它却成了虚假信息的温床,侵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阻碍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电影也展示了行业自我救赎的可能性。从平台封禁违规账号,到不法分子被捕入狱,再到有些商家凭借诚信重获尊严,这一切揭示了一个真理: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法治、道德和人心的支持。
至于电影本身,最让人感到遗憾的并非片中的“乐乐之死”,而是目前的电影市场实在太糟糕了。到2025年5月11日,《人生开门红》的票房未突破1亿,这与预期差距甚远,也远不及导演上一部作品《人生路不熟》。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质量上不相上下,但两年的时间,市场却完全改变了。问题不在于易小星,这个档期其他影片的票房表现也差强人意。像《水饺皇后》本来的预期是对标贾玲的《热浪滚烫》,现在票房才2亿,亏损也可想而知。
电影市场的低迷让人不禁想起冯小刚的一句台词:“我做什么生意,都不会做电影生意!星期天电影院一个人都没有。”如今的市场,像《哪吒2》曾让我们以为能激活电影市场,结果事实却令人沮丧。自3月以来,票房表现持续低迷,工作日的票房一两千万,周末也不破亿,这个现象合理吗?市场的健康状况值得深思。在这种局面下,不仅有质量不差的电影,还有数量不小的观众,却共同塑造了这样一个困境。
如何打破这一困局,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