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面子工程吗?乌尔善《郑和》填补郑和叙事当代空白

2025-05-18ASPCMS社区 - fjmyhfvclm

当导演乌尔善手捧《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最佳故事片奖杯,站在华表奖的领奖台上时,这位因其震撼视觉效果而闻名的导演,眼中却早已投向了更加辽阔的创作领域。据透露,乌尔善的新作《郑和下西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不仅是一场航海冒险类型的创新尝试,更是一次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入探索与挖掘。作为一名电影创作者,乌尔善需要通过电影语言,将真实的历史与航海冒险故事拉近现代观众,让这些元素在银幕上得以重新呈现与转化。从《封神三部曲》的神话宇宙到《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航海,这一创作跨度展现了乌尔善在艺术上的大胆跨越。

谈及新片《郑和下西洋》的创作,乌尔善在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航海这一题材对创作者和观众来说,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航海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因为生活中难以接触到这一领域。而且,讲述一个发生在六百年前的航海故事,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背景补充。”他指出,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将真实的航海历史与类型电影的娱乐性结合,是此次创作的一个巨大挑战。他还提到:“如何将历史的真实还原,同时让观众觉得故事与自己息息相关,这是创作的关键。”

神话史诗《封神三部曲》的巨大成功,为乌尔善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这部作品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现代叙事手法,再度激活了深埋在国民记忆中的文化基因。然而,与神话作品的天马行空不同,《郑和下西洋》则需要在真实历史与娱乐性的平衡之间找到精妙的结合点。郑和的航海事迹,尽管在历史上具有举世闻名的壮丽,但在当代中国的集体记忆中,却常常被边缘化。这一历史事件既是民族自豪感的来源,也被世界航海史所忽视。

六百年前,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舰队七下西洋,远至东非,比哥伦布发现美洲还早了近一个世纪。尽管如此,主流历史叙事常常把郑和的航海视为“孤立事件”,以“劳民伤财”的说法,试图将其淡化。乌尔善新片的视觉挑战之一,便是如何重现明代宝船的恢弘景象。史料显示,郑和的旗舰“宝船”长约140米、宽约57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制帆船。这种庞大的船只如何在银幕上呈现,如何再现明代的造船技术、如何展示600年前的海上奇观,成为了影片的一个悬念。

影片还将呈现15世纪明代盛世风貌、异国风情以及海洋幻想场景,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与《封神三部曲》中融合东方美学和数字技术的经验相似,这些技术将在《郑和下西洋》中用来重新构建15世纪的海洋世界,为观众呈现气势恢宏的大明航海时代。

从《封神三部曲》到《郑和下西洋》,乌尔善的创作轨迹展现了他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对现代电影语言的精准转译。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交织背景下,如何讲述自己的历史、如何进行文化认同的构建,成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的关键。中国电影正不断走向世界,而《封神三部曲》在海外的好评,正是最好的证明。它在法国近500场的放映中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响,《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同步上映,甚至在肯尼亚院线放映时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当《郑和下西洋》这艘电影宝船驶向全球时,观众不仅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场海洋冒险的视觉盛宴,更将见证中国海洋文明巅峰的全景呈现。影片将揭示海洋探索、开放与文明对话的历史回响,这些元素或许会在当下激起全新的文化浪潮。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