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诗谈新戏挑战,直言要更笔直,张震一句点破真相
刘诗诗近年的作品接连失败,《一念关山》、《掌心》和《淮水竹亭》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反响。回想起她在《步步惊心》里的若曦,那个角色依然鲜活生动,但如今的她似乎总是带着一种“活人微死”的感觉。
我觉得她似乎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无论什么样的古装角色,只要表现出古人的仪态就可以了。结果,她的表现被网友戏称为“端王妃”。她对角色的理解可能太表面了,过于注重仪态,反而忽略了角色的内在。
现在的内娱古偶剧中,很多演员似乎都觉得端正的仪态就是好演技。你看,她站得笔直,脖子梗得高,双手紧贴胸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念完台词。看她《一念关山》的采访时,记者问她有什么挑战,她答说是“需要站得更直一些,因为角色是刺客”。这显然没能抓住角色的精髓。
有意思的是,曾经被吐槽演技呆板的侯明昊和章若楠,在她的对比下,竟然显得演技不错,符合角色要求了。以前,谁会夸沈月的演技好呢?结果站在刘诗诗旁边,她反倒显得有些生动。看来,演员间的相互衬托还真是很重要。
可能是因为长时间在高位,她常常被如沈月、吴宣仪这样的新演员夸奖,导致她有些迷失了自我。演员真的不能只关注仪态,演技上的学习同样重要,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端正”。
这让我想起沈腾在综艺节目中说的一句话,夸别人孩子有技巧。如果孩子长得好看,就夸漂亮;如果不那么出众,可以夸其他方面,比如脖子长、个子高、腿长。如果连这些都没有,那就夸孩子看起来文静。刘诗诗的仪态,虽然很端正,但如果过度强调,不一定是件好事。这种夸奖通常来自后辈,而从没听过前辈这么说。
张震曾经提到,和她拍戏就像是在拍杂志,听着很美,说得难听点,就是“死水一潭”。以前的演员敢说真话,这才是批评的真正意义所在。
古装剧确实要求一定的仪态,但刘诗诗的表现有时显得太过僵硬。再加上她眼神里缺乏灵动,使得整个人看起来有些怪异。如果她的眼神和台词再有些深度,或许就不会被批评为过于端着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对她的颜值也开始失去滤镜,这也让她的一些毛病暴露出来。就像周迅近年被批评一样,随着年龄增长,她们的演技和外貌不再具备曾经的光彩。
早前刘诗诗和倪妮一起拍的照片,站得笔直的“仪态”就成了她的标签。但其实,早期的女演员们,仪态都比较放松且优雅。虽然刘诗诗的身形确实很好,但当她一再强调这点时,她的表演反而显得不那么自然,给人一种脖子僵硬的感觉。
她被“仪态”这一标签束缚得太深了,原本是她的优势,却变成了嘲笑的点。好的仪态不仅是为了美观,更重要的是让人感到舒适。她早期的古装扮相,微微低头,显得温婉忧郁。而如今,《流金岁月》、《一念关山》和《淮水竹亭》里的她,眼神总是缺乏神采。
她的演技已经被批评了很久。回想她的经纪人和团队,似乎完全缺乏市场眼光。事实上,一旦离开了唐人,她的选择就走了不少弯路。唐人时期,她拍的剧质量高,表演也毫不出戏。当时的她,凭借代表作,伴随着一代人的青春,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唐人那几年,确实是精品扎堆。蔡艺侬对她也很好,她的事业争议少,几乎没有丑闻。但从业务能力和事业心来说,她一直表现得不够积极。无论是团队的选择,还是她个人的性格,似乎都影响了她的事业发展。
早年的她和现在的她几乎判若两人。曾经的她非常活泼,爱分享、爱笑,性格直爽。而如今,脸上紧绷着,少了以前的那种活力。总的来说,她还是幸运的,从婚前的唐人到婚后的吴奇隆,她的事业经历了一些关键的支撑。但无论如何,曾经的刘诗诗,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