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投资的射雕亏损,网友非要赖到肖战头上
在中影发布财报之后,大家对《射雕》的票房表现倍感关注,结果却未能达到预期,许多人都将责任归咎于肖战本人。
通过《射雕》,我发现中影这样的国字头企业似乎对行业的潜规则缺乏了解,或是出于某种原因无法运用这些潜规则,导致排片的保障不够有力。尽管肖战已经为影片的预售做出了保证,但中影后续的排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而最终的结果却不言而喻。
而这份财报显示的仅仅是第一季的表现,许多收益会在第二季才会显现。一部电影的收入来源不仅限于内地票房,还有广告、海外上映以及线上平台的放映。因此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这部作品是赚是亏。
一些网友出于对肖战和中影的关注,算出《射雕》的亏损达到了1.4亿。此外,《唐探》和《熊出没》的盈利以及影院一季度的收益,再加上中影其他项目的发行收益,这样的亏损又算得了什么呢?显然,虽然《射雕》未能成为一部受欢迎的商业片,但这完全不能归咎于主演的责任。网友们的这些发言,有些像是主动将肖战推向风口浪尖,实在是不必要的!
这样的结果其实并不意外,影片在大场面上删减了不少,高潮部分的剧情都未能使用,群演、场地与道具的投入也显得庞大,等于是这些成本完全打水漂。主创团队和投资商大概早已预见到这一点,因此上映后在排片上没有再投入过多,似乎是随遇而安的状态。最终,这样的票房其实算得上一个相对不错的结果。
相较于传统影院,现如今的电影院就像在吃omakase,观众能看到怎样的影片完全取决于影院的排片安排。而流媒体上映的优势则在于观众能够自主选择想观看的影片,平台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未尝不是民众选择的体现。
实际上,这个IP的基础是相当不错的,拥有庞大的路人粉丝群体,只是宣传方面做得欠缺(包括遭到黑粉攻击和拍摄质量问题)。在观影人数达到1400万的情况下,该武侠影片依旧是票房冠军,并且在十几个平台上都有极好的表现,尤其是优酷的热度更是创下了历史记录。这么多观众的观看与赞赏,几乎可以说是成功了吧。
真正倒霉的不是《射雕》,也不是肖战,而是那些有排片协议的影片。之所以《射雕》在春节期间遭遇如此多的负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排片压得太低,可能类似《哪吒》的情况。
与此同时,其他影片的运气却稍逊,尽管在排片上花费不菲,却意外遇到了出乎意料的大爆款《哪吒》,吸干了整体市场。若按其他影片的排片来看,票房自然不会止步于此,前作的比较便能一目了然。这样看来,真是自作自受了。
关于巨额排片协议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票房,为什么这被视为恶性垄断行为以及其危害,从这些图中或许可以窥见一二。有些影片在票房超过20亿元时,依旧未能回本,原因即在于排片对赌协议的高昂成本。
若没有保障的排片,可能会失去在春节档获取高额利润的良机,万一能获得的收益恰好抵消成本呢?这就是一种赌局,必定有输有赢,即便是某些片子未支付排片成本,虽说排片的数量被削减得惨不忍睹,但观影人群数量总被排片次数限制,导致了口碑难以正常发酵,甚至面临网络黑水军的围攻。
然而,流媒体公开上映后的影片质量与大众见面时会得到公正评价。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竟然能够让出品方收获的小幸福,说明不参与恶性竞争并不意味着不获利,其实也可以做到皆大欢喜。
最终,结果究竟如何,只有中影自己清楚,而将责任怪到肖战身上,实在是太荒谬了!